(3)提供关键设备布置的精确定位,如:新顶盖支座和MMA(自主式起吊平台)现场定位坐标.完成了大型设备工具组装、拆卸、周转的场地布置.
(4)与项目进度结合,编写了项目指导性工作程序,用于指导施工承包商和业主相关单位之间的工作协调.
大修期间,利用设备模型将空间布置和大修计划相结合,统一安排核岛(RX)厂房现场的工作和物流,有效地缩短了施工工期,尤其对D209大修项目提前92.5h完成起到了关键作用.并以此为契机,将设备三维模拟技术不断应用于广核维修项目之中.自2002年12月~2004年9月,成功完成了D209、D109、L101、D210、D1105个大修项目20m平台布置及动态管理方案.
4.2APG交换器更换项目
在设备三维模型实际应用于大修项目取得成功的基础上,数字电厂组总结经验,进一步将模型动态模拟技术运用在APG交换器更换吊装路径优化上.大亚湾核电站APG001RF由于传热管腐蚀需要整体更换,现场001RF所在的W315/W355房间环境非常的复杂,附近安装有002RF及RRI005RF两台交换器,并联接了DEG管线、RPE管线、风管、监测仪表、电气柜及各种隔离阀和安全阀等,要论证设备整体吊运的可行性,维修现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无法进行实物试验,因此,利用设备三维模型实时模拟了吊运的全过程,并对原方案进行了修改和优化,详细给出了每一个吊运步骤中吊点位置、坐标、设备空间旋转角度和移动距离,从而在理论上精确地验证了吊运路径的可行性,节约了大量的前期准备时间,也再次体现了三维模型技术应用潜力.
4.342m观景平台项目
随着岭澳二期工程核岛负挖的开工,中心参与了42m观景平台选址方案的论证,完成了42m观景平台、20m混凝土搅拌站和实验室、拟建厂房、施工区及周边山体道路环境的三维多视角模型仿真,直接验证了观景平台选址方案的可行性.该项目主要的工作:
(1)利用设备模块与结构模块相结合,在复杂的山体、护坡、道路、平台等自然地理三维模型仿真方面取得突破;
(2)完成了地理坐标和施工坐标在PDMS中的统一定位,使设备、厂房模型与环境模型平滑过渡连结;
(3)使用REVIEW功能模仿人眼视角,实现厂区全方位动画漫游.
5结束语
建立数字的信息化电厂是当前世界企业管理系统发展的方向和潮流,在新一轮核电建设中引入核电厂全寿期配置管理,可为设计自主化管理和工程管理提供一个先进的信息管理平台.技术中心利用自身的优势,密切联系大亚湾及岭澳核电站实际建设管理工作,在维修、施工管理及工程设计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大大提高了企业建造及运行期内各专业、各工种、各部门的整体协同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数字电厂三维设备模型设计历经大修项目、APG更换项目、42m观景平台项目的应用与实践,完成了从设计平台选择、模型建设与设计直到信息化管理、应用的不断深化.利用真实的工程建设和电厂运行资料,取得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所必需的基础信息数据;根据设计承包商及业主对模型的深度要求,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设计程序和准则体系;在实践中证明了三维数字空间引入企业管理和建设的先进性和必要性.
参考文献
[1]王百众,王若冰,谢敏等.数字核电厂全寿期工程信息管理系统.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第七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2002.09
[2]全国发电信息化技术研讨会2004论文集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