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业论文技术应用政策标准解决方案常用资料经验交流教育培训企业技术专家访谈电力期刊
您现在的位置:北极星电力网 > 技术频道 > 技术应用 > 直流局部放电测试技术在电容器老化判断中的应用(1)

直流局部放电测试技术在电容器老化判断中的应用(1)

北极星电力网技术频道    作者:陈勇 于成龙 何承基   2012/8/16 11:56:36   

摘要本文在有较强环境干扰情况下通过对电容器进行一系列直流局部放电试验,比较不同工作寿命的同批电容器的局部放电信号的典型差异,初步得出不同工作寿命的电容器的直流局部放电最大放电量和放电次数有较明显的差异。

1 前言

高压储能电容器放电单元的关键器件,在军事和民用两方面都有重要用途,仅仅通过打耐压等定性检测手段已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实际上许多耐压合格的高压电器仍然存在于正常工作条件工作条件下绝缘破坏导致工作失效的现象。局部放电(PD)是在高压电气设备绝缘的某些薄弱环节中,在局部强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的一种微弱放电现象,即绝缘介质尚未发生破坏性击穿,只有部分区域发生放电。发生局部放电说明电介质在局部点不够均匀或存在绝缘介质老化现象,因此记录局部放电的特性,就能评价各种绝缘装置的质量,并能揭示其局部缺陷和预测贮存寿命。这些局部缺陷,实际上不可能通过普通高压实验或某种典型特性(如介质损耗角正切、绝缘电阻、耐压强度、漏电流等)来定量判定的。而局部放电的指纹参量一般可与高压电器绝缘缺陷的大小很好的相互印证这样可以较准确的判断高压电器的绝缘缺陷情况和工作寿命,改变过去只能定性判断我所高压器件绝缘状况和不能预测工作寿命的局面,但对于不同的高压器件或绝缘装置这些指纹参量可能各不相同,需要大量局部放电测试数据和实验来研究判断和归纳总结 。

2直流局放的特征与测试技术。

2.1直流局放的特征

直流局部放电与交流局部放电相比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别。根据文献6中图1,图2绝缘中局部放电模型可以推断,直流局部放电与交流局部放电有较大差异;这是由于发生交流局放时绝缘中场强E的分布与介质的介电常数成反比;发生直流局放时绝缘中场强E 的分布与介质的电阻率成正比。由于一般绝缘中介质的介电常数大于掺入物( 绝缘中的异物,如气泡等)的介电常数,介质的电阻率大于掺入物的电阻率,而介质的击穿场强一般大于掺入物的击穿场强,因此直流局部放电起始局放电压比交流局放高得多,发生的次数比交流局部放电发生的次数少许多,而且放电电荷也少得多,因此测试信号强度低,易被噪声信号淹没,这给直流局部放电测试带来很大的困难。

2.2直流局放的测试技术

局部放电的测试都是以局部放电所产生的各种现象为依据,通过能表述该现象的物理量的测量来表征局部放电的状态。因此测试的方法很多,有脉冲电流法( 测试两端电荷的变化),电桥法+测试放电能量损耗),无线电干扰电压法( 测试放电产生的无线电干扰电压),以及许多非电检测法( 测试局部放电所产生的声、光、热、以及放电生成物等)。其中脉冲电流法的灵敏度最高,而且可以分别测得放电量、放电重复率、平均电流以及放电能量等,是最基本最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根据测试回路的特点,脉冲电流法又分为“ 直测法”和“ 平衡法”两种。本文即采用脉冲电流测试法中的直测法,即直接测试局部放电所产生的脉冲电流在检测阻抗两端响应的脉冲电压,测试回路见图!。图!属于并联检测回路,耦合电容的耐压比被测电容器高许多,并且几乎不产生内部局部放电,将耦合电容与检测阻抗串联,这样电路的检测阻抗得到较好的保护( 相比串联回路)。耦合电容的作用是将试品局部放电产生的脉冲信号耦合到检测阻抗上去,经选频放大后由测试电缆送局部放电测试仪上进行信号处理。

3直流局放试验

本文应用传统的电脉冲检测法对我所高压储能电容器进行了局部放电测试,由于屏蔽措施不具备,对环境噪声采取了回避的办法,对信号的分析以最大放电量和具有一定放电量的放电次数为准。测试接线图如图1。

来源:中国测试技术
友情链接
北极星工程招聘网北极星电气招聘网北极星火电招聘网北极星风电招聘网北极星水电招聘网北极星环保招聘网北极星光伏招聘网北极星节能招聘网招标信息分类电子资料百年建筑网PLC编程培训

广告直拨:   媒体合作/投稿:陈女士 13693626116

关于北极星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媒体报道 | 营销方案 | 成功案例 | 招聘服务 | 加入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排行

京ICP证080169号京ICP备09003304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58号电子公告服务专项备案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2019] 5229-579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 字第13229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200384号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1101052014340号

Copyright © 2022 Bj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