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业论文技术应用政策标准解决方案常用资料经验交流教育培训企业技术专家访谈电力期刊
您现在的位置:北极星电力网 > 技术频道 > 经验交流 > 某电厂防止汽轮机进冷水或冷气预防措施(1)

某电厂防止汽轮机进冷水或冷气预防措施(1)

北极星电力网技术频道    作者:佚名   2012/6/5 15:49:30   

一 事件描述:

汽轮机进水或进冷气会引起汽缸变形、动静间隙消失发生碰磨、大轴弯曲等,直接表现 为叶片的损伤与断裂、阀门及汽缸结合面漏汽、动静部分碰磨、推力瓦的烧损、汽轮机的高 温金属部件产生永久变形、热应力引起金属裂纹影响使用寿命。 根据事故调查规程有关规定, 对于大型机组,汽轮机进水或进冷气后如果产生上述后果均为重大设备事故。

汽轮机进水或冷气后一般都有比较明显现象,主要如下:

1. 高中压缸上、下缸温差明显增大,或增大趋势加快。高中压缸上、下缸温差在机组 启动、停运、正常运行过程中基本是在小于 50℃之内,差值的变化趋势一般也在 5℃/分钟 的范围,如果超过这两个限制可就必须采取措施。

2.主、再热蒸汽温度突降,过热度减小。主汽温度要高于汽缸最高金属温度 50 度,蒸 汽过热度不低于 50 度,主汽温度变化率在 5℃/分钟的范围,机侧主汽温度不得低于炉侧 10℃等都是运行人员在监盘中必须牢记。

3. 汽轮机振动增大。汽轮机进水或冷蒸汽,使高温金属部件突然冷却而急剧收缩,易 产生较大热应力和热变形, 机组胀差变化, 机组强烈振动, 动静部分轴向和径向碰磨, 因此, 机组正常运行时,轴振异常增大的主要原因为汽轮机进水或冷气。

4. 抽汽管道发生振动。回热抽气管道进水或进冷气,饱和蒸汽产生的气锤效应和金属 材料热变形都会产生管道的强烈振动, 即如高加投运过快造成的管道振动, 在损坏设备的同 时有可能造成人身伤害。

5.盘车状态下盘车电流增大或盘车跳闸。机组启停过程中,盘车电流变化一般 2-3A, 转子与汽封摩擦时容易造成电流异常增大或盘车跳闸。

二 技术处置预控措施:

(一)对有关设备和汽水系统应满足以下技术要求

1、主蒸汽系统除汽轮机电动主气门前疏水管外,在其他的管段口也应装设内径不小于 25mm 的疏水管,并装设排水至地沟的检查管。

2、主蒸汽管道的旁路系统和凝疏管,除主要用以排汽外,还能起到良好的疏水作用, 所以旁路和凝疏管路布置应从蒸汽管道的最低水平管路的底部引出并尽可能接近汽轮机。

3、接到疏水扩容器的疏水,应按压力等级分别接到高、中、低压疏水联箱上,汽轮机 本体疏水应单独接入扩容器或联箱, 不得接入其他疏水。 疏水管按压力等级由高到低的顺序 成 45° 斜切连接,压力高的疏水远离疏水扩容器,扩容器通往凝汽器的连接管道应足够大。

4、所有抽汽管道必须装设足够大的疏水管,各逆止门和截止阀前后的疏水管不要连接 在一起, 应单独接到通往凝汽器的疏水联箱上, 凝汽器上所有疏水连接管均应安装在热井最 高水位以上,抽汽逆止门在加热器满水时应能自动关闭。

5、在抽汽管上应有两个温度测点,一个装在加热器附近,另一个装在抽气口附近,以 便根据此两个温度指示判断加热器工作是否正常。

6、汽封供汽管应尽量缩短,在汽封调节器前后和汽封供汽联箱上都要设疏水管,在接 到低压加热器的轴封漏汽管上必须装设有逆止阀门。

7、回热加热器和除氧器应有可靠地多重保护,防止水位升高返回汽轮机,并有提示运行 人员注意的报警装置。

8、再热冷段管应设置疏水罐,并设置高、低水位自动疏水装置,再热蒸汽减温水除调节 阀外, 还应装设动力操纵的截止门, 当再热器内蒸汽停止流动时调节阀和截止阀应能迅速关 闭,汽轮机甩负荷时,减温水门应能自动关闭。

( 二)在运行维护方面应做到如下几点

1、加强运行监督、严防发生水冲击现象,一旦发生汽轮机水冲击的征兆,应果断地采取 紧急事故停机措施。

来源:互联网
友情链接
北极星工程招聘网北极星电气招聘网北极星火电招聘网北极星风电招聘网北极星水电招聘网北极星环保招聘网北极星光伏招聘网北极星节能招聘网招标信息分类电子资料百年建筑网PLC编程培训

广告直拨:   媒体合作/投稿:陈女士 13693626116

关于北极星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媒体报道 | 营销方案 | 成功案例 | 招聘服务 | 加入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排行

京ICP证080169号京ICP备09003304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58号电子公告服务专项备案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2019] 5229-579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 字第13229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200384号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1101052014340号

Copyright © 2022 Bj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