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国内垃圾焚烧处理技术不成熟
我国生活垃圾焚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起步相对较晚,焚烧处理技术尚处在起步阶段.目前制约我国提高垃圾焚烧技 术的主要因素有z 一是我国生活垃圾热值低z 二是国内尚未系统掌握垃圾焚烧技术:三是建设筹资难度大.但在部分发达城市或地区,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友电将成为生活垃圾主要 处理技术之一.
3.4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垃圾焚烧发电属于社会公益事业.所追求的重点应是垃圾处理,是环境和社会效益,而不是发电.没有优事政策和 各种补贴,垃圾发电难以产业化.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垃 极发电产业之所以成为这此国家的朝阳产业,很重要的一条 就是政府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和补贴力度.我国不少地方虽然 提倡垃极发电,但缺乏足够的政策保障,仅有的一些补贴优 惠政策也难以落到实处.这正是近 20 年我国垃极发电产业 难以取得突破性发展的重要原因。
3.5 二次污染造成环保问题
垃极焚烧发电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环保控制的达标率低.我国垃圾焚烧发电目前执行的是 1999 年出台的《城市生活 垃极焚烧污染控制标准).尽管该标准大约相当于发达国家 上世纪 70 年代的污染控制水平,但国内现有的大多数垃圾 焚烧厂仍达不到该标准要求.从技术方面看,一个重要的原 因在子,国产垃圾焚烧设备和技术基本上属于直接燃烧法, 不少垃极焚烧炉炉温偏低,内置大量吸热降温的余热锅炉导 致部分二恶英未能克分分解而逸出炉外造成二次再染.在这 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盲目建设垃 圾焚烧发电厂,必然会出现严重的环绕问题.因此,各地建 设垃圾焚烧发电厂一定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特别要防止造 成二次污染,避免垃圾处理产业化走入歧途.
4 对策
4.1 把垃极处理费通过电价来收,解决政府补贴不足的问题
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城市、郊区每年用电量 400 亿度, 把 5ω0 万元摊到 400 亿度,每度电增加1. 4 厘钱,其实就 是从千家万户不可操作的收垃圾处理费转到通过电价来收。 这样的好处收费很简单很可行:缺点是给电价增加了内容, 提高电价又等于抑制电力的消费.
4.2 以回BOT 运作模式兴建的垃圾焚烧发电厂
BOT是英文 Build-- perate-Transfer的缩写,即"建 设一经营一移交",是特许经营的方式之一.垃圾焚烧发电 厂的特许经营,是指政府授权主管部门通过一定的方式(招 商或招标) .将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建设权初一段时间的经营 权以专营权的形式授予一个有资格的投资商{项目公司) .投 资离(项目公司)负责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投资、融资、设计、采购以及安装调试-B; 项目建成后,垃极焚烧发电厂按协 交替或适时运用行政杠杆、经济杠杆和法律杠杆,对垃极发 议规定向政府提供垃圾处理服务,并利用焚烧余热发电,政 电企业进行多方面的扶持.主要包括:进行制度创新以吸纳 府则按协议规定向垃圾焚烧发电厂支付垃圾处理费,并保证垃圾焚烧发电厂剩余电力上网销售,投资者由此回收项目投资、经营和维护成本并获得合理的回报-O;在规定的特许经营期届满后,投资者将按照协议规定,把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无偿移交给政府一T。
4.3 适当提高部分电价较低的地方电厂上网电价水平
根据国家发改委和省有关规定,适当提高部分电价较低 及与之相关的设计、制造的规程、规范.只有明确了垃圾分 的地方电厂上网电价水平,并自2006 年 6 月30 日抄见电量起执行.调离电厂上网电价也体现了扶持环保电厂的作法. 条件.只有明确了相应的设计、制造的规范、标准和各种投 比如,指泽锦江环保垃圾电厂由于是垃垣发电,每千度电上 费、税收、补贴等政策,垃圾发电才能走上规范化轨道. 网电价达到 520 元,电价比别的发电厂每千度要高 60 元左。
4.4 促进发展垃圾发电技术
为了促进发展垃圾发电技术,除了调动垃圾发电企业自身对于技术创新与改造的积极性外,还要运用政府的力量。交替或适时运用行政杠杆、经济杠杆和法律杠杆,对垃圾发电企业进行多方面的扶持。主要包括:进行制度创新以吸纳一些风险投资基金组织的参与和支持:充当"中间人"搭起 垃极焚烧发电厂剩余电力上网销售,投资者由此回收项目投 和促成建立产、学、研合作的组织,协调与整合资源,加快科研成果的及时转化等。
4.5 完善垃圾发电相应法律政策
在世界范围内,没有优惠政策和各种补贴,垃圾发电难以产业化。我国应尽快完善与垃圾电站相关的法律、法规及与之相关的设计、制造的规程、规范。只有明确了垃圾分类回收的办法并实旄,才能为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创造良好既条件。只有明确了相应的设计、制造的规范、标准和各种投资、税收、补贴等政策,垃圾发电才能走上规范化轨道。
4.6 加强对环保达标率的监管
面对垃圾焚烧发电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环保控制的达标率低的现状,应该加强对二次污染的监管.通过对垃圾焚烧发电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定期和不定期进行监管。对于不能达标的垃圾发电厂进行相应的警告或者处罚。
来源:《化学工程与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