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plus效率一览
80plus的数据是在115v的输入电压,温度值是23℃(73.4oF)的环境下得出来的。我们从上图中可以得知各项认证的标准。当然,达到标准越高的电源在售价上也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但是为了自己与世界的利益,是十分值得的。

80plus钛金牌
80plus官网上悄然推出新一级登峰造极的认证--80plus钛金牌认证。从官网截图我们可以看到,新的80plus钛金牌要求在100%满载、50%负载、20%负载效率以及10%负载分别达到90%、92%、89%和90%的高标准,与80plus金牌认证标准对比,不仅是转换率的提高,而且比之前的认证相比了多了个10%的负载下达到90%的转换效率的规定,更看重低效率高转换这样一个效率。并且在PF值的要求上,规定了在20%负载时需要达到所未有的0.95。
INTEL ATX 12V 标准
从2000年开始,为了配合P4时代的来临,由Intel定制的ATX12V电源标准,经历7年时间发展已经成为PC电源的统一标准。2003年4月,Intel推出了ATX 12V 1.3版电源规范,同年Intel针对桌面平台推出了新一代Prescott核心的奔腾4处理器,Prescott处理器的耗电功率比起上一代产品高了许多,因此对电源供电的要求也跟着提高,尤其是针对CPU部分的供电。因此,ATX 12V 1.3规格成为当时的经典。

Intel 12V 2.31
2005年Intel正式推出了ATX12V 2.0电源标准。ATX12V 2.0标准是ATX电源规范的一种。本质而言,ATX12V 2.0标准是为了解决CPU功耗快速“膨胀”的问题而制定的。与ATX12V 1.3标准相比,ATX12V 2.0标准最明显的改进就是采用双路+12V输出设计。+12V1DC通过电源主接口(12×2)给主板及PCI-E ×16显卡供电,以满足显卡和DDR2内存稳定运行所需的电流;而+12V2DC通过(2×2)接口专门为CPU供电。主板布线中,+12V1DC和+12V2DC也是完全分开的,而且主电源接口也从原来的20Pin改为24Pin输出。
2006年初,Intel再次更新了自家“引以为傲”的ATX12V电源标准,新的ATX12V 2.2标准全面对双核处理器进行了优化。相较一年前发布的ATX12V 2.0标准,ATX12V 2.2标准在最大输出功率、各路电流特性以及转换效率上又有了新的要求。Intel在ATX12V 2.2标准中加入了450W输出规范,并给出负载交叉图进行参考。2.2标准大幅提高了+12V电流的瞬间输出能力并提升了3.3V与5V的输出电流,以适应占有率,还不断提升的SATA硬盘、光驱设备的供电需求。转换效率方面,新的ATX12V 2.2标准仍旧要求转换效率为80%。
来源:天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