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方案和“西屋二环路压水堆的改进设计方案”相似,能从根本上解决原来吊篮下部结构设计中存在的诸多缺陷。
修复方案参见图4。I型和Ⅱ型支承柱、防断支承板、能量吸收器、防断底板都经过了重新设计。新部件总重量和原部件相近,但重心位置更加接近吊篮底板。这可提高吊篮部件的防断支承组件固有频率,从而使流致振动的振幅降低,振动减小。重心位置的改变是通过加大支承柱尺寸和减小能量吸收器的尺寸和重量来实现的。

图4
修复方案的另一个特点是所有33根支承柱全部可以支撑防断支承板。在原设计中,12根Ⅱ型支承柱采用滑动连接,对防断支承板不起支撑作用。
下面将重点介绍一下修复方案的主要结构特点。
(1)新I型支承柱
原I型支承柱(参见图2)为多级分段结构,其结构复杂,包含很多螺纹连接件和点焊。与吊篮底板连接采用4-M8螺栓;与防断支承板连接的压紧盖螺栓为4-M8;螺栓连接点焊。新I型支承柱参见图4。它是由上法兰、柱体、下法兰和延伸管在制造厂焊接而成的一个整体,不存在任何中间螺纹连接件和现场点焊部件,结构简单,增加了可靠性。
新I型支承柱通过上下两个法兰分别用4—M18螺栓与吊篮底板和防断支承板连接,支承柱直径由55mm增大到66mm,螺栓防松不采用点焊而是用机械锁紧。此修改使结构简化、刚度和强度增加、抗流致振动能力加强。
(2)新Ⅱ型支承柱
原Ⅱ型支承柱(参见图3)为分段滑动连接;与吊篮底板的连接螺栓为4-M8;与防断支承板采用压紧盖连接;与堆芯下板采用点焊连接;十字座高度与吊篮底板等高。
新Ⅱ型支承柱参见图4。它的吊篮底板以下部分由4个十字肋片、柱体、下法兰和上下延伸管组成,在制造厂焊接成一个整体。整个焊接体结构比原来的分段连接简单可靠。
新的连接螺栓由原来的4-M8增大到4—M18,螺栓不再采用点焊防松,而用机械锁紧防松;新的支承柱直径由原来的55mm增大到66mm,使结构强度增加。
新的十字肋片厚度由原来的底板全厚减到底板厚度的1/3,使水力对肋片的冲击作用大大减少。
由于以上修改,新的支承柱不但简单可靠,强度和刚度增加,而且因对防断支承板的支承作用大大增强而使抗流致振动能力得到加强。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