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配电自动化发展新动向
1配电网自动化功能框架奠定,且得到充实和完善
国际供电会议(CIGRED)特设工作小组在1995年5月提出的专题报告中,按照以下原则:
1)把电网功能和用户功能区别开来;
2)把在线功能和计划功能区别开来;
3)把运行工作和维修工作区别开来。
将配电自动化功能划分为4组:电网运行、运行计划及其优化、维修管理、用户联系和控制。
在上述主功能组的基础上,再分成若干功能,奠定了配电自动化系统的主功能框架。需要强调的是:
(1)这4个功能组并不是各行其事,而是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经常交换信息,这样既可做到数据共享,更可保证控制和管理的一致性。
(2)数据管理的重要性。数据管理本身并不是配电自动化的功能,但是,所有的功能都包含在数据管理内,要实现庞大复杂的众多功能必须依靠数据管理来完成,这些功能所交换和共享的数据引起了功能间的联系。数据管理可确定所掌握的数据是需要相关管理的、连续不断更新的还是由若干系统共享的数据。数据管理建立了能满足配电自动化要求的新的机制和管理方法,是配电自动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IEC TC57/WG14工作组提出了配电管理系统接口规范。该规范不仅将上述配电自动化功能按照商业应用的要求作了分类,规定了每类的具体功能要求,而且将配电自动化系统与能量管理系统(EMS)、气象信息、雇员信息及用户信息系统的接口考虑进去,充实和完善了配电自动化功能框架。
2配电网优化运行
电力市场的不断完善迫使电力企业以效益为目标,把工作中心转移到效率管理、降低成本和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上。这使得供电企业必须不断地分析电网的运行性能、制定电网优化运行的方案。
配电网的优化运行主要包括:无功补偿、提高供电质量、降低线损、设备运行和维护。
供电质量包括安全性、电压合格率、频率合格率、供电可靠性和用户对停电、收费及服务的意见。
提高供电可靠性的主要技术措施有:
(1)缩短故障停电时间
故障自动报警;
快速故障定位;
自动/人工遥控隔离故障,非故障区段恢复供电。
(2)降低事故隐患和影响
这重点在于对设备状态和电网参数进行经常性监测,力求在故障发生前检测出潜在的事故隐患。
变电站自动化的发展,使供电可靠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要进一步缩短故障停电时间,很大一部分取决于馈线自动化的发展。必须在馈电线路上装设电动开关,配置馈线终端设备FTU,对一些分支线路,还应装设故障指示器,并利用通信系统,向系统提供馈线运行数据和状态,执行系统下达的馈线开关遥控操作命令。
非线性负载、电动机直接起动、不平衡负载、焊接设备以及家用电器设备增多,降低了电压质量。电压质量对现代电子设备及计算机系统影响极大。为此,提出系统应对电压进行连续测量和质量分析,噪声越限告警。同时,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无功补偿方式。
来源:电力网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