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业论文技术应用政策标准解决方案常用资料经验交流教育培训企业技术专家访谈电力期刊
您现在的位置:北极星电力网 > 技术频道 > 教育培训 > 凝汽器工作原理(2)

凝汽器工作原理(2)

北极星电力网技术频道    作者:佚名   2012/7/3 15:30:10   

凝汽器为单壳体对分单流程表面式凝汽器,它在低压缸下部横向布置。凝汽器壳体置于弹簧支座上,其上部与汽机排汽缸采用刚性连接。循环水流经凝汽器管束使凝汽器壳体内汽机排汽凝聚,凝聚水聚集在热井内并由凝聚水泵排走。

凝汽器壳体内布置管束,热井置于壳体下方,正常水位时其水容积为不少于4分钟凝聚水泵运行时流量。

凝汽器由外壳和管束组成单流程,管子为铜合金管,用淡水冷却。

凝汽器管束布置为带状管束,又称“将军帽”式布置

凝汽器喉部和汽轮机低压缸排汽管连接,上接径口尺寸:7532×6352分两半制造,即7890×3355×1980,接颈壁板用厚16mm、20g钢板。内焊肋板(δ16)加强,侧板间用18号角钢,20a槽钢φ102--φ159的20号钢管加强,使之有足够的刚度。

接颈下部呈截锥四方形,分三段制造,左右两段尺寸是12100×2600×3841,中间段尺寸是12100×2300×3841,接颈下部侧板用厚20mm的20g钢板,内焊肋板,管斜支撑加强。接颈下部右侧(冷却水进水管侧)装有两个减温器。属低压旁路装置供货范围。

汽轮机六七八段抽汽管道,经由接颈右侧(冷却水出口管侧)向外引出。管道热补偿采用伸缩节。

凝汽器管板间距12330mm,中间设置不同标高隔板14块,冷却管板在管板间以5‰斜度倾斜。同时管板安装斜度也是5‰,以保证两者垂直,这样进出水室中心标高差62mm。管板与壳体通过一过渡段连在一起,过渡段长度为300mm。

每块隔板下面用三根圆钢φ102×6支撑,隔板与管子间用220×110×7.5的工字钢及一对斜铁,用以调节隔板安装尺寸。隔板底部在同一平面上。

壳体与热井通过垫板直接相连,热井高度为2041,分左右两部分制造。在热井中有工字钢,支撑圆管,刚度很好。热井底板上开三个500×1000的方空与凝聚水出口装置相连。隔板间用三根φ89×5的钢管连结,隔板边与壳体侧板相焊。每一列隔板用三根φ70的圆钢拉焊住,圆钢两端还与管板过渡段相焊。凝聚水出口装置上部设网格板,防止杂物进入凝聚水管道,同时防止人进入热井后从此掉下。

空冷区上方设置挡板,阻止汽气混合物直接进入空冷区。空气挡板两边与隔板密封焊。每列管束在三个挡板上开199×100方孔,用三根方管合拼联成φ273×6.5的抽气管。

弧形半球形水室,具有水流均匀,不易产生涡流,冷却水管充水合理,有良好换热效果等特点。水室侧板用25mm厚的16Mn钢板,水室法兰用60mm厚的16MnR,并与管板,壳体用螺栓联接。φ24“O”形橡胶圈作密封垫,保证水室的密封性。进出水管直径φ2000。在水室上设有人孔,直径为φ450,检修时为防止工人进入人孔后不掉入循环水管里,在进出水管处加设一道网板,由不锈钢薄板组成既不增加水阻又能保证安全。水室上有放气口、排水孔、手孔及温度、压力测点。水室壁涂环氧保护层,并有牺牲阳极保护。

在凝汽器最上一排管子之上300mm处设8个真空测点,测量点是用两块5mm厚板,组成30mm间隔的测量板,从板中间接头上引φ14×3管至接颈八个测真空处进行真空测量。

凝汽器热井:凝汽器下部收集凝结水的集水井,放于汽机房下方。作用为收集凝结水,并且给凝结水泵提供一定的静压头。

它装于弹簧和底板上,弹簧由汽机答应力进行设计。考虑到弹簧摩擦角产生的水平力,78个弹簧采用一半左旋一半右旋,以使力平衡。

为防止运行时凝汽器前后、左右移动,造成凝汽器、低压缸不同心,对低压缸不利,热井底板上焊固定板使地板与弹簧基础柱上埋入的钢板粘合,这样凝汽器只能上下移动。

来源:互联网
友情链接
北极星工程招聘网北极星电气招聘网北极星火电招聘网北极星风电招聘网北极星水电招聘网北极星环保招聘网北极星光伏招聘网北极星节能招聘网招标信息分类电子资料百年建筑网PLC编程培训

广告直拨:   媒体合作/投稿:陈女士 13693626116

关于北极星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媒体报道 | 营销方案 | 成功案例 | 招聘服务 | 加入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排行

京ICP证080169号京ICP备09003304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58号电子公告服务专项备案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2019] 5229-579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 字第13229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200384号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1101052014340号

Copyright © 2022 Bj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