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业论文技术应用政策标准解决方案常用资料经验交流教育培训企业技术专家访谈电力期刊
您现在的位置:北极星电力网 > 技术频道 > 解决方案 > 变压器故障诊断实例——直流电阻试验及故障查找

变压器故障诊断实例——直流电阻试验及故障查找

北极星电力网技术频道    作者:佚名   2012/7/2 9:18:49   

通过直阻测量,可以检查引线的焊接或连接质量,绕组有无匝间短路或开路以及分接开关的接触是否良好等情况。

例1 一台16000kVA,6.3kV变压器,处理前低压绕组三相不平衡率为2.82%,将二次绕组三相分开,分别测量其直阻,B相较A,C相大7.8%,检查发现B相绕组引出线焊接不良,三根扁铜线中一根断线,绕包有7-8层白布带烧黑,重新处理后直阻正常,三相不平衡率降为0.005%。

例2 一台31500kV,10kV变压器,出厂直阻不平衡率为3.6%,投运前测得为2.5%,预试中测为2.7%。经一次突发短路事后测得不平衡率为3%,后经5次冲击合闸,测得直阻不平衡率为42.8%,经检查发现:

1)低压1分支A相线圈下部出线处的第2匝匝间短路,该处绝缘及垫块烧焦。

2)短路匝绕组轴向及径向位移约20mm左右。

例3 一台120000kVA,220kV变压器,运行25年,91年发现直阻异常,不平衡率达到4.2%。

总烃不大,乙炔少量出现,测低压绕组出线端接头接触电阻,发现B、C端由10几个uΩ,升至300uΩ,检查发现,低压绕组B,C引出线两接头上螺帽与螺杆烧熔。螺帽,垫圈均有烧伤斑痕和熔点。

例4 一台2000kVA,63kV变压器,直流电阻测试结果发现在分接位置9时,直流电阻偏差为9.8%,检查发现有载调压开关弹簧压力不足,螺丝紧固不力,切换开关机械不到位,造成极性开关与公共点K点虚接,动静触头有电弧烧伤痕迹,处理后直阻平衡。

例5 一台SFPSL-120000/220变压器,投运18年,包括直流电阻在内的历次测试结果均为正常。一次110kV侧CT的沿面闪络事故后,变压器跳闸并爆裂起火烧损。在分析直流电阻测试结果时发现,每次相电阻的不平衡率均符全规程要求,而事故前半年测试结果中,中压侧三相直阻虽平衡,但与换算在同一温度下的往年平均测试值比较,每相均增大约8.15%(高低压均不大于2%)说明中压侧中性点套管已有接触不良缺陷存在,而测试后未加分析,加之正常运行中无电流通过,色谱不能反映,直至发生事故。

例6 某120MVA,220kV变压器,运行中突然轻重瓦期保护和差动保护动作跳闸,喷油,油色谱分析是电弧放电,并涉及固体绝缘特征。高压绕组直流电阻三相不平衡,A相比B、C两相大12%左右。吊罩发现,A相高压I线圈,从上往下数第5段线匝间短路,已熔断。为什么绕组匝间短路熔断后,绕组直流电阻仅上升12%?这是由绕组结构决定的。该变压器的绕组为高-低-高结构,即最外面是高压I线圈,中间是低压线圈,最里面是高压II线圈,高压I和高压II串联而成高压绕组,高压I线圈上下对称,并联在一起,再与高压II串联。

A1O1或A2O2的匝数相等,约占AO1匝数的1/4左右。

设各段电阻有如下关系:

RAO1=RAO2=4RA2O2=2RO1O=4RAA1/3

正常情况下:

R高=RO1O+RAO1/2=RAO1

A1O1事故熔断后

R高=RO1O+RAA1/2+RA2O2

即事故后高压绕组电阻比正常情况下电阻大约大12.5%。

同理可知,高压I发生匝间短路,导线熔断,高压绕组电阻将增大27%左右。对于普通的高-低结构变压器,高压大区间发生匝间短路导线熔断,高压绕组电阻增大约80%,故障在小区间(即分接区至中性点间),电阻增大约20%。按上述经验和计算,根据电阻变化情况,可大致判断故障的区间。当然也有极少数情况,匝间短路后,导线未全部熔断,线圈直流电阻变化不明显。

来源:北极星电力网整理
友情链接
北极星工程招聘网北极星电气招聘网北极星火电招聘网北极星风电招聘网北极星水电招聘网北极星环保招聘网北极星光伏招聘网北极星节能招聘网招标信息分类电子资料百年建筑网PLC编程培训

广告直拨:   媒体合作/投稿:陈女士 13693626116

关于北极星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媒体报道 | 营销方案 | 成功案例 | 招聘服务 | 加入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排行

京ICP证080169号京ICP备09003304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58号电子公告服务专项备案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2019] 5229-579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 字第13229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200384号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1101052014340号

Copyright © 2022 Bj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