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业论文技术应用政策标准解决方案常用资料经验交流教育培训企业技术专家访谈电力期刊
您现在的位置:北极星电力网 > 技术频道 > 教育培训 > “校企结合”提升企业技能培训效果

“校企结合”提升企业技能培训效果

北极星电力网技术频道    作者:李锦   2010/7/23 14:26:10   

 关键词:  技能培训 校企结合

导读:
  员工技能培训在企业和学校的实施过程中各有特点,但也存在诸多缺陷。“校企结合”培训模式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弥补缺陷,形成最具优势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的折旧也越来越快,没有任何人可以抗拒学习培训,没有任何企业可以不重视培训。员工的培训在每家企业都有,但如何使培训切实发挥作用,而不仅仅流于形式,这就要求我们找寻有效的培训运行模式,以契合企业的人才需求和发展。
  企业员工技能培训的形式
  近些年一些企业在员工的培训工作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培训的效果总是差强人意。目前在企业技能培训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培训方式。
  首先是在岗培训。很多受生产任务和培训成本影响的企业,最常采用在岗培训的模式。利用工余时间,结合在本单位或班组现有的生产设备,让熟练员工带领其他员工开展技能培训。
  由于熟练员工本身不是专业的培训师,没有什么培训技巧,也不容易抓住关键点讲授,因而很大程度上靠受训人自己观察和提问。对于陌生的工作,受训人的观察很难发现一些重要的操作行为,往往只看到了表面现象,而不知其中奥妙。还有一些受训人由于心理因素或性格原因,不喜欢提问,即使喜欢提问的员工也不一定问到“点”上。所以受训人的观察和提问可能收效较慢,而且难于深入。
  在岗培训最重要的一个缺陷是,很多技能操作的关键点无法通过观察和提问来学习。其次是厂家培训。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广泛使用,很多新设备在操作和使用过程中出现了新问题,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持。新技术核心技能的引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通过一次个别人的培训来完成。简单的操作维护培训不能满足生产现场设备的正常使用和技术改造的要求。现实情况是复杂的,厂家培训的正确方法不一定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由于受训人没有做过这方面的思考,当发生“非正常”情况时往往束手无策。
  最后是外出培训。主要是参加行业内部所组织的各种技能培训班,企业对这种培训模式认同度不高,主要的问题是体现在培训的针对性相对较弱,很多人员在培训后所获得的收益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而且时间比较长,培训内容安排上不是很科学。
  以上几种培训方式,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企业需要寻找一种更适合企业发展和岗位能力需要的技能培训模式。
  学校开展技能培训的特点
  近年来,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的发展大都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提升为目标”,以培训人员的就业和岗位能力为着眼点,塑造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并为企业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职业教育与普通学历教育相比,具有鲜明的特色:第一,从性质上看,是一种岗前教育,是对就业人员的一种职前技术培训;第二,从目的上看,主要是通过培训,满足企业生产需要,适应工作岗位需要;第三,从内容上看,涉及的知识体系完整,强调技术和技能的熟练掌握;第四,从形式上看,教学计划缜密,执行严谨;第五,从培训效果看,技能操作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不强,与实际工作存在较大的差距。培训教师、制定培训方案、落实培训过程,全方位建立自己的培训体系,才能使培训真正为企业战略服务,起到应有作用。
  校企结合的技能培训模式的应用
  “校企结合”正是这样一种贴紧企业现状,符合生产实际,顺应生产规范流程,体现企业培训需求和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发展趋势的培训模式。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实施并完善。
  第一,组建师资队伍。在企业中聘请管理和技能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技术能手和高级技术人员,与培训学校的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共同组建一支具有实践经验、技术高超且教学经验丰富的培训教师队伍。并聘请社会上的名师专家作指导,借外力与合力,将技能培训引向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综合性技能人才培养方向,这是校企结合培训模式的基础之一。
  第二,构建实训基地。按照专业建设和企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着眼培养员工的实践能力,以岗位技能要求为导向,建设一批以职业技能训练、技术支持服务、科学项目研究为一体的多功能技能实训基地。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互动,有效地利用企业的现有设备,并通学校与企业员工技能培训的差距由于技能培训与工作情景紧密相连,培训材料的高消耗和不可再利用,使培训成本居高,学校的技能培训中实践操作性的教学环节较少,实用性技能培训缺乏。此外,学校与企业在技能培训中还存在一些差距。
  首先,是教师团队的差距。随着技术发展,设备更新,对于培训的师资队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职培训师忙于完成一个个培训任务,很难进行自身能力提高,培训师资的来源问题与自身的培训问题,使技能培训不能与生产现场接轨,难以满足生产现场人员的培训要求。
  其次,实训场地也有差距。技能培训,必须要有一定的培训环境和培训设施。学校投资的设备、机器多年都不更新,看上去是满足了培训操作训练的需要,但实际上,这些远远落后于生产现场的设备不能满足培训的需求,也影响培训的效果。这一问题的存在,给学校提出了如何完成培训设备的更新换代,与生产现场保持同步甚至超前的难题。以上种种,使学校培训不能真正为企业服务。其实,所有培训应该建立在一定体系基础上,科学制定培训计划,设计培训内容、选择过多种渠道为企业搭建新设备引进学习的平台,使实训基地车间化、工厂化。充分发挥先进设备的作用,提高员工的实践能力。这是校企结合技能培训模式的又一基础。
  第三,制定培训计划。通过聘请企业领导、专家和技术能手参与各类技能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工作。以知识、能力和素质符合岗位一线实践和岗位要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为培训重点,制定企业全程参与的人才培养计划,为培养优秀人才指明正确的方向。
  第四,设计培训内容。培训内容的设计,首先,要以工作需要和岗位能力为切入点,注重科学性、前瞻性和针对性的统一。不但要注重解决工作中的现实问题,还要反映市场经济下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的新内容,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其次,应该以“理论够用,突出技能”为指导思想,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技能的实践训练,着重提高员工的岗位能力和技能水平,达到培训的最终目的;再次,在培训情景的设置上,按照现场的工作流程,重现工作现场,让培训与工作缩小差距,以培养安全、规范的工作态度;最后,注重差异化培训,根据不同的员工培训需求,设置与之相应的培训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训练,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
  第五,确定培训对象。培训哪些人,可由学校在企业岗位能力需要和技能水平要求的基础上,经过调研,在年底提供给员工一份培训项目菜单。员工从中确定自己的培训需求,学校经过汇总确定参加培训的人员。培训对象都是自觉自愿,符合员工个人的成长需要,符合成人教育的特点,也符合企业发展的人才培养需求。
  第六,实施培训。技能培训是以岗位能力为本位的培训,且大多数的技能训练只有在真实的环境和实践中才能形成。因此,应以行业发展为背景,开展新设备新技术展示培训,通过学校与设备生产厂商搭建新设备展示平台,解决厂家培训不彻底、不认真,培训人数少,技术推广慢等问题。另外,可在较大范围内选拔一线业务骨干、技术能手、管理精英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将培训与现场生产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结合企业生产中的“大修技改”项目或相关生产项目实施培训。这样,既节约培训成本,又能有效的保证培训质量,充分发挥生产设备和人员优势,缩小生产现场与学校培训的距离;再者,可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兼职教师,开设讲座,作学术报告,把新技术、新知识、新经验传授给员工,使新技术能在行业范围内快速推广。
  第七,培训考核。在培训考核方面,现场的技术人员或技能操作人员就是培训结束时的考评员;现场对工作流程的要求和工作规范,就是培训人员的考核标准。技能培训的考核与评估,应该以生产经营对员工技能水平和岗位能力的要求为标准,缩小培训教学情景与工作现场的差距,起到培训就是应用的目的。
  第八,培训评估。注重短期考核与长期考核相结合,个人绩效考核与企业绩效考核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了解员工的绩效考核,评估培训的有效性与信誉度,将员工培训记录和绩效考核记录分别归档,并定期(如半年)进行一次审核,查看其在接受培训后,绩效有无提高。其意在审视培训课目设置的合理性,即培训是否起到相应效果,从而增强全员对培训及考核的重视程度。
  结语
  社会发展需要创新,企业发展需要创新,创新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企业需要增强员工技能培训的效果,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为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更需要进行培训方式方法创新。采取校企结合的模式在促进技能培训效能改善方面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来源:中国电力教育
友情链接
北极星工程招聘网北极星电气招聘网北极星火电招聘网北极星风电招聘网北极星水电招聘网北极星环保招聘网北极星光伏招聘网北极星节能招聘网招标信息分类电子资料百年建筑网PLC编程培训

广告直拨:   媒体合作/投稿:陈女士 13693626116

关于北极星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媒体报道 | 营销方案 | 成功案例 | 招聘服务 | 加入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排行

京ICP证080169号京ICP备09003304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58号电子公告服务专项备案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2019] 5229-579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 字第13229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200384号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1101052014340号

Copyright © 2022 Bj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