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应用引领发电行业信息化
路琨 2007年,国内发电行业信息化的显著特点是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企业对系统应用普遍选择一体化应用模式。对信息化刚起步的企业而言主要选择实施ERP或EAM系统,或者将二者融合应用;对已经上线部分应用系统的企业,建设一体化信息集成平台成为实施一体化应用的主要途径之一。
一、2007年发电行业信息化建设回顾
1.系统应用趋向一体化模式
随着多年来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发电企业对信息系统应用的认识也更为深入,对信息化的期望已经不满足于部门级的应用,而转向企业级应用。发电企业价值链一般包括电源建设、电力生产、电力营销等主营业务,以及计划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办公管理等支持性业务。与信息化建设初期针对各单项业务开发各自的应用系统不同,发电企业越来越需要能够涵盖工程项目管理、电力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等紧耦合业务的一体化系统。即使一些业务应用不能包括在一体化系统中,也希望这些应用系统能够基于同一开发平台,以便通过系统集成实现一体化应用。
2.ERP与EAM呈现融合之势
为了实现一体化应用,一些发电企业如大唐国际等选择实施ERP系统,实现对企业人力资源、财务、物资、资产的全面管理,从而降低运营成本,追求经营高效;一些发电企业如广东粤华发电公司等选择实施EAM,实现设备资产管理、生产运行管理、工作维护,以及部分物资、财务和人力资源的一体化管理。从2007年发电企业应用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ERP和EAM虽然存在部分功能的重叠,但ERP重在实现企业人财物资源的整体优化管理、EAM重在实现以设备为中心的生产运行管理,二者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因此一些企业开始同时上线ERP和EAM。
3.信息集成平台建设稳步推进
对于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的企业,因为已经实施了一些应用系统,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另一方面出于保护IT投入的考虑,需要保留这些系统。为了实现一体化应用,这些企业一般选择建设一体化信息集成平台。2007年,SOA(面向服务架构)作为先进的IT基础架构,成为发电企业信息集成应用关注的重点,SOA的基本思想是:在“松耦合”的信息集成环境下,以服务为核心,将IT资源整合成可操作的、基于标准的服务,使其能被重新组合和应用。目前,SOA架构已经在二滩水电开发公司、华能大连电厂等发电企业得到了应用。
4.集团内部按照所处层次各有侧重地进行信息化建设
2007年,发电行业信息化另外一个特点是在发电集团内部,各单位更加明确与自身所处层次相对应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重点。我国发电企业形态以发电集团为主,发电集团一般由集团总部、二级区域公司、电厂等管理层次构成,其中集团总部一般为战略中心和投资中心、二级区域公司一般为管理中心和利润中心、电厂为生产单位即成本中心。
集团公司和二级公司信息化属于集团型应用,一方面通过建设集团信息系统,提高集团公司对下属企业的管控能力,一方面通过建设统一信息平台,促进业务整合;电厂信息化目标一方面通过加强以设备为中心的生产运行管理,提高效率、降低生产运营成本,另一方面通过管控一体化,提高对生产运行状况、实时运行成本的掌控能力。
5.IT应用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2007年,发电侧信息化市场规模的增长略低于电网侧,但与2006年相比,整个市场规模(包括硬件、软件和信息服务)快速增长,发电集团总部、区域公司、电厂纷纷加快、深化信息化建设。从市场结构看,2007年发电侧信息化重点是在已经搭建好的基础平台上和数据平台上实现更多的应用,因此对软件和信息服务的需求量进一步增大。
针对发电信息化市场的快速增长,各系统厂商相继加大针对这一细分市场的解决方案研发力度。
二、2008年发电行业信息化建设展望
2008年,在市场竞争和行业改革的大环境下,发电行业信息化建设将继续深化,一体化系统应用将成为主流,系统应用将表现出“三个平衡”的发展趋势,即总部信息化建设与下属单位信息化建设趋于平衡、不同电源类型信息化建设趋于平衡、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趋于平衡。
1.行业改革与供需“拐点”将推进信息化深入发展
2007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关于“十一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将继续影响发电企业信息化的目标、思路、内容等方面。
据预测,2008年电力需求增速略有回落,行业将迎来发展“拐点”,电力供需缓和以致平衡以及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预示着发电企业面临真正的市场竞争时代的到来。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发电企业同业竞争必须依靠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尤其在电价日益被人们认为是电力体制改革的关键的情况下,发电企业亟需开始考虑在保障安全生产的前提下,通过提高效率、降低消耗、控制成本,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另一方面华润电力、国投电力、国华电力、中广核等独立发电商的强势崛起对五大发电集团的挑战,以及可再生能源加快蚕食火电市场分额,使得发电行业竞争日益激烈。这些都使发电企业必须提升自身内部管理能力,而加强信息化建设无疑是一个重要途径。
2.一体化应用系统与集成平台将成为应用重点
在新的电力行业格局下,电力信息化的核心是由各方面建设内容构成的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架构。该架构需要根据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从企业的业务需求出发,以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为目标,结合同类企业信息化建设最佳实践经验和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加以构建,包括应用功能架构、信息资源架构、应用系统架构、系统平台架构、网络与基础设施架构、信息安全架构、信息化组织架构。
从市场上的解决方案看,国内外厂商通过整合ERP、MIS、财务管理、OA、EAM等系统功能,纷纷推出了面向电力行业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一体化解决方案将成为刚开始信息化建设以及对已实施系统进行彻底改造的企业的首选;而系统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的企业则会选择集成平台建设实现一体化用。
3.信息化建设将趋向“三个平衡”
(1)总部信息化建设与下属单位信息化建设趋于平衡发电行业信息化发展的特征之一是越往下信息化水平越高,生产单位的信息化水平明显高于公司总部。2008年,随着各发电集团完成集团层面信息化规划,集团总部的信息化建设将加快进行。华能集团、国电集团、华电集团等发电集团的总部信息化建设将在2008年正式启动或加快实施。
(2)不同电源类型企业信息化建设趋于平衡2007年水电企业信息化建设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长江电力信息化建设走在水电企业信息化的前列,已经表现出较好的应用效果;华能澜沧江公司已完成生产管理系统、项目管理系统和企业信息门户的建设或招标;国投云南大朝山水电公司正在进行OralERP的实施;华能四川水电公司也启动了信息化建设规划。2008年,随着水电行业的快速发展,将有更多的水电企业开始信息化建设,水电信息化和火电信息化将表现出齐头并进的局面。
(3)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趋于平衡电力行业历来关注安全和生产,与之相关的电力自动化系统如SCA鄄DA、DCS等实施较早,同时也建立了较为先进的硬件和网络基础设施,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一直推进缓慢。从这个角度看,2008年随着电力企业日益重视管理信息化建设,硬件建设将更多为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服务,行业信息化建设将表现出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平衡发展的趋势。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