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业论文技术应用政策标准解决方案常用资料经验交流教育培训企业技术专家访谈电力期刊
您现在的位置:北极星电力网 > 技术频道 > 技术应用 > 钢螺旋槽管冷凝换热的研究与应用(1)

钢螺旋槽管冷凝换热的研究与应用(1)

北极星电力网技术频道    作者:佚名   2008/1/23 19:54:36   

 关键词:  冷凝换热 钢螺旋槽管

  螺旋槽管具有轧制方便、传热系数高、流速大于1.5m/s时抗结垢能力强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领域。纵观螺旋槽管强化传热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到,螺旋槽管单相强化传热的研究和应用已日趋成熟,但涉及相变的强化传热机理和工业应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为防止锅炉中换热材料碳钢发生腐蚀而影响机组的安全运行,锅炉给水pH值不应小于9.5,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在锅炉给水中加氨和联氨[1]。当pH值在8.5~8.8时,对铜的腐蚀率最低。为了兼顾锅炉给水系统中的铜材和锅炉中的钢质材料的防腐,锅炉给水系统的pH值一般控制在8.5~9.3之间(目标值为9)。但在此条件下运行仍有少量的铜离子和铁离子从该系统中析出,这些离子会在锅炉给水系统和锅炉水冷壁管子内沉淀结垢,造成阴阳极电解腐蚀。如果实现锅炉给水无铜化运行,可以提高pH值,从而有效地控制铁离子析出,消除电解腐蚀,降低锅炉给水系统结垢速度,提高机组安全运行的可靠率[2,3]
  钢管的导热系数比铜管低,改用钢光滑管后,不增加换热面积就无法达到原有热负荷。如1台传热面积为340m2的铜质低压加热器,换用钢管后,要维持原有热负荷,传热面积需增加至390m2。因此,如不采用强化传热技术,回热加热器就无法利用钢质管替代铜质管来达到现有的换热能力,并且,回热加热器管内给水对流换热系数与管外蒸汽凝结换热系数相当,因此单纯地强化任一侧的换热,其强化效果不佳。钢质螺旋槽管是目前能够加工的、可同时强化管外凝结换热和管内对流换热的一种优秀强化管型。
  本文对钢螺旋槽管、铜螺旋槽管、铜光滑管和钢光滑管进行了传热性能的基础实验和工业试验,论证了在高压加热器上采用钢质螺旋槽管替代铜光滑管是完全可行的。这不仅能保证原有热负荷,其换热强度还有所提高。因此,可以采用钢螺旋槽管替代高压加热器的铜光滑管,以实现锅炉给水系统无铜化运行的要求。

1 试验装置和方法
  试验装置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蒸汽回路、冷却水回路、锅炉和恒温冷却水浴加热控温系统、测量与监视系统。其中温度的测量采用0.3mm的铜-康铜热电偶,由石英温度计在水浴中进行标定,精度可达到0.02℃,并以精密数字电压表显示。冷却水流量由转子流量计测量,流量计量程为100~1000L/h。试验管管内流体压降采用水银压差计测量,误差不超过133.3Pa。通过凝结液计量筒测量凝结液体积,再查表获取对应凝结温度下凝结液的密度和汽化焓,进一步计算出凝结热作为总传热量的参考值。

  恒温电热水槽的冷却水由离心清水泵输送并经转子流量计测定其流量,铜-康铜热电偶测定其入口温度后由下进入试验管的管程,使管外水蒸气凝结,然后经出口铜-康铜热电偶测定其温度后回流到恒温槽继续循环使用。
  锅炉产生的水蒸汽经进口的铜-康铜热电偶测定蒸汽温度后由上进入试管的壳程,在壳程内凝结换热后变成热水,然后经疏水器进入凝结液计量筒。锅炉的蒸汽温度由恒温控制仪控制,凝结液的液态由视镜观察。
  为了便于比较,本研究对钢光滑管、钢螺旋槽管、铜光滑管和铜螺旋槽管进行了传热性能的基础试验。试验的结构参数如表1所示。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2.1 钢质光滑管与铜质光滑管换热特性的差别

  由于钢的导热系数36W/(m·K)-1比铜的导热系数111W/(m·K)-1低得多,用于加工钢螺旋槽的钢光滑管管壁比铜光滑管管壁厚,所以钢光滑管的总换热系数比铜光滑管低得多。图2给出了这两种管子总换热系数K与管内雷诺数Re的关系曲线。

管内流体的雷诺数Re由以下方程计算:
共2页:1[2]下一页

来源:中国电站集控运行技术网
友情链接
北极星工程招聘网北极星电气招聘网北极星火电招聘网北极星风电招聘网北极星水电招聘网北极星环保招聘网北极星光伏招聘网北极星节能招聘网招标信息分类电子资料百年建筑网PLC编程培训

广告直拨:   媒体合作/投稿:陈女士 13693626116

关于北极星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媒体报道 | 营销方案 | 成功案例 | 招聘服务 | 加入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排行

京ICP证080169号京ICP备09003304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58号电子公告服务专项备案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2019] 5229-579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 字第13229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200384号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1101052014340号

Copyright © 2022 Bj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