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业论文技术应用政策标准解决方案常用资料经验交流教育培训企业技术专家访谈电力期刊
您现在的位置:北极星电力网 > 技术频道 > 专业论文 > 四川省地方电力发展的回顾(截至2005年)

四川省地方电力发展的回顾(截至2005年)

北极星电力网技术频道    作者:佚名   2008/1/21 17:11:46   

 关键词:  电力发展 地方电力 发展

我省地方电力由农村水电、小水电、中小水电发展而来。1970年代以来,我省凡属省及以下结合防洪、灌溉兴建的水电站;市(州)及以下主要由地方、群众举办和经营管理的水(火)电站及配套电网;为趸售国家电力由地方、群众兴建的输变电工程等,统称地方电力。地方电力的主体是中小水电。新时期,全国将主要由地方组织建设和管理的中小水电站及其配套电网,统称为农村水电。

早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为适应农业合作化农村用电需要,党和政府就十分重视农村水电的发展。1953年在省水利厅设置了专管机构,1956年在崇庆、灌县(现都江堰市)分别举办了全国和省的农村水电训练班,为我省培训了第一批建设农村水电的力量。1958年成立了水利电力厅,设置了农村电站处,编制20人,主管水利和农村电站工程建设及管理工作。1965年水电厅设立农村电力管理处(下设农电试验室),编制50人,主管农村电站电网建设与管理以及地、县属地方电厂(站)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工作。1978年农村电力管理处改为地方电力管理处,1983年编制增为160人。1991年2月1日,省编委以37号文批复水电厅:“为了加速我省地方电力事业的发展,加强地方电力行业的建设与管理,经省政府领导同意,撤销四川省水利电力厅地方电力管理处,成立四川省地方电力局,为你厅直属事业单位。”代厅行使地方电力行政职能,一直延续到现在。

四川素称“千河之省”,水能资源十分丰富,位居全国第一位,理论蕴藏量1.43亿千瓦,可开发量1.03亿千瓦,其中农村水电资源可开发量2532万千瓦,遍布全省各地,主要集中在盆周山区深丘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

1963年四川省委为了支农转轨,实行农业技术改革,解决盆周山区丘陵地区农田灌溉用水问题,制定了“以机电提灌为主、提蓄结合、综合利用”的水利建设方针。1960年代以来,我省使用水利投资和采取“国家投资1/3、地方投资1/3、社队投工投料1/3”的“三三制”办法,动工兴建了24座总装机达10.5万千瓦的骨干水电站和配套电网。为发挥地方丰富的水能资源优势,自力更生开发农村水电,解决当地生产生活用电问题,既提供了新鲜经验也奠定了扎实基础。

改革开放后,中央领导同志通过对四川电力改革的考察,在今都江堰市向邓小平同志汇报,允许小水电自建、自管、自用,就可以解决农村用电,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小平同志说:“中央、国务院给个政策,群众、国家都得利。这就是搞活,就是解放思想。”1982年12月20日,国家水利电力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行文,印发了《关于积极发展四川省小水电的若干规定》,并要求全国参照执行。四川以农村水电为主体的地方电力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国家水利部和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地方、群众的广泛参与和广大职工的艰苦努力,我省以农村水电为主体的地方电力的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发展农村水电,建设农村电气化,有力地推进了四川地方电力的发展,60以上的县、70以上的乡主要由地方电力供电

在小平同志的倡导下,国务院决定开发利用我国丰富的农村水电资源,建设中国特色农村电气化。我省一直把结合中小河流治理,开发农村水电、建设农村电气化,作为实施“治水兴蜀”战略的重要内容来抓。

发展农村水电,建设农村电气化,有力地推进了四川地方电力的发展。到2005年底,我省地方电力发电装机达到680万千瓦(其中农村水电631万千瓦),年发电量256亿千瓦时(其中农村水电239亿千瓦时)。同比占全省电力工业总量的1/3以上。110千伏以下高压输配电线路超过15万公里,低压线路60万公里,同比占全省电力工业总量的60-70以上。全省181个县(市、区)中,有170个县开发了农村水电,有113个县主要靠地方电力供电,占63;全省近5000乡(镇),有3669个乡(镇)主要靠地方电力供电,占73。

截至2005年底,四川省水利系统有省级水电集团公司2户,市(州)电力公司10户,县电力公司146户,独立发电企业80户,以及数量众多的乡村小水电企业。绝大部分市〈州〉县国有地电企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其中乐山电力、明星电力(遂宁)、岷江水电(阿坝)、西昌电力(凉山)、爱众水电(广安)5户市(州)企业股票发行上市。我省市(州)县地电企业大都是当地税利大户,每年创税利10余亿元(税、利各约占50)。全省地方电力经营性总资产达到300余亿元,从业员工20万人(其中农村电工6万人)。

在全省电力格局中,地方电力的供电面占60-70以上(60以上的县、70以上的乡),地方电力的装机和电量占30以上。四川的地方电力体现了“电源是基础,电网是关键,服务‘三农’是宗旨,与主网联网运行,供需直接见面”的基本特征。四川的电力工业反映了大小电网并举共存、和谐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实践表明,地方电力是电力工业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利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对于四川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全省建成104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65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

“七五”至“九五”全国共建成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653个,四川建成104个,占17.4,超额30个县完成了国务院下达的建设任务。“十五”全国建成新时期水电农村电气化县410个,四川建成65个,占16.3,超额5个县完成了国务院下达的建设任务。“七五”至“九五”初级电气化建设和“十五”新时期水电电气化建设,均主要在盆周山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丘陵大县开展。

已建成的104个初级电气化县中,有三台、广安等13个人口超过百万的丘陵大县,有九寨沟、甘洛等37个民族自治县,有兴文、渠县等26个国定贫困县和高县、马边等25个省定贫困县。15年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建设,“消灭”了无电县,解决了1500多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已建成的初级电气化县的年人均用电量、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基本上实现了五年翻一番,十年翻两番,十五年有的翻三番。

新时期建设水电农村电气化县,是在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的基础上,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以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建设提高水平的农村电气化。到2005年12月,有65个县实现了国家《水电农村电气化标准》规定的要求,通过了省政府组织的验收。通过新时期水电电气化建设,建成的65个县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1361.77亿元,增长57.12;县财政收入60.69亿元,增长51.08;人均年用电量658千瓦时,户均年生活用电量592千瓦时;乡通电率100,村通电率99.53,户通电率99.4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69元,比基准年净增614元;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0.48,比基准年提高12个百分点;医疗卫生保健及文化教育设施拥有率增长明显,家用电器普遍进入山乡家庭,有效改善了盆周山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人民群的生产生活条件,农民生活质量得到大幅提高,加速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与此同时,随着代燃料户的增加使各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观,65个县平均森林覆盖率达到37.06,比基准年提高了5.99个百分点。

开发农村水电、建设中国特色农村电气化,结合江河治理兴水办电,发挥水资源综合利用的优势和功能,发电、防洪、灌溉、水保、供水相结合,以水发电,以电养电补水,以电兴工促农,以电代燃料和治理水土,统筹协调资源、环境、生态、扶贫和电气化建设,为农村经济、区域经济发展增强了造血功能,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为又好又快推进我省盆周山区深丘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动经济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关系调整,逐步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三)以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建设为主题,实施资产战略性重组,地方电力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早在1960年代,四川实行国家投资1/3、地方投资1/3、社队投劳投料1/3的“三三制”办电,就提出以投资比重划分股份,按股分利,国家、地方获得的利润,不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作为“以电养电”资金,用于继续发展小水电,这既是我国“以电养电”政策的来源,也是新中国建立后我省地方、群众实行较为明确的股份制办电的开始。1990年代四川明星电力(遂宁),继乐山电力股票上市后,作为处理遗留问题而紧接着股票上市,就是由于实行“三三制”办电长期保持股份制性质获得的结果,成为“三三制”办电的典型代表。

我省地方电力推行股份制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60年代实行“三三制”办电到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讲话以前。1970年代末期明确按股份制性质成立的遂宁电力公司,标志了我省最早的比较规范的股份制地方电力企业的出现。第二阶段是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讲话之后至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之前。这期间股份制被广泛推广到地电企业,有42户改制为股份制企业,占国有地电企业总户数的14、发电装机总规模的40,并不断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出现了四川省也是全国电力行业的首家上市公司--乐山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第三阶段是党的十五大召开以后。这时,四川水利厅党组针对地电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集约化程度低,竞争实力薄弱,处境被动,不利于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省委的“资产重组、结构调整、制度创新”的战略和水利部党组关于水利系统水电改革与发展的思路,走股份制集团化道路,全省培育了11户实力比较雄厚的水利“百龙”企业,进一步规范了原有的股份制企业,重点抓了全省性的四川水利电力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组建,走在了全国前列。

在全国水利系统率先成立的四川水利电力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按照《公司法》和四川省地电行业“以电养电”政策规定,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自愿、择优、平等、互利的原则,由14家股东单位的省、市、县三级水利地电国有资产出资组建而成。于1998年4月8日揭牌营运。1998年6月,国家动员启动农网建设改造,同年8月,由于产业集团公司具备融资载体、投资主体和开发经营实体的综合功能,同时实行以进入资本市场为切入点的经营方针,因而经省委、省政府同意,在全国水利系统首先被国家计委批准为承贷主体,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农网建改资金的“一省两贷”。经过5年的营运,到2003年底,完成农网投资81亿元,其中国债资金24.4亿元,全面完成了国家计委下达的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任务。产业集团公司得到发展壮大,全省113户市、县地电企业与产业集团形成了农网资金投放与承接的关系,包括农网资金在内,产业集团可控可涉资产规模达到200亿元,成为地电行业的龙头企业,被列为全省企业集团资产规模10强、综合实力30强。

为巩固农网建设改造成果,确保水利地电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四川省水利厅提出了“对省级水电集团公司实施授权经营”的申请。2003年8月,四川省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第五次常务会议,决定成立四川水电产业集团的母公司--四川省水电投资经营集团有限公司。10月,《四川省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关于授权四川省水电投资经营集团有限公司经营四川省地方电力省级国有资产的批复》,同意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授权省水电投资经营集团公司投资、经营、管理全省地方电力省级国有资产。2004年1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全省地方电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通知》规定,省国资委是省水电投资经营集团公司的出资人,省水利厅是省水电投资经营集团公司的行业主管部门。12月17日,省水电投资经营集团公司以国有独资企业进行工商注册登记,注册资本24.4亿元,授权资产130亿元,首期实施授权经营资产81亿元。2004年12月30日召开成立大会,正式挂牌营运。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地方电力产权改革初见成效。到2005年底止,省水电投资经营集团公司已与宜宾、三台等8个县(区)政府签订了《资产组建协议书》,其中四川省水电投资经营集团宜宾长源、三台永安等5户重组后的电力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

自1997年底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和水利系统水电改革与发展思路以来,在全国实施农村水电资产战略性重组中,四川地方电力跨出了三大步:一是组建省级水电产业集团;二是省级水电产业集团实施全省水利系统农村电网建设改造,实行统贷统还;三是四川省国资委代表省政府授权省级水电产业集团母公司--四川省水电投资经营集团公司经营四川水利地电省级国有资产,统一行使所有者代表职能。-系列重大举措,为推动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事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运作平台,创造了新的运作机制,打下了新的体制基础,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四川水电产业集团子公司、母公司的组建和营运,实现了四川水利地电产业和资本经营质的飞跃。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行以行业为主导、以产业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的“三位一体”改革,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在农网建设改造上,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农网资金的“一省两贷”,为克服全国水利系统水电当时面临的严重困难走出了新路子,为冲破电力垄断体制的严重影响,推进全国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事业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05年底,全国尚存的240余个自供自管县中,四川有113个,约占47,对于坚持电力工业体制改革方向,推进输配分开,增强地方独立配电公司的实力、活力和后劲,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电力市场体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农网改造任务全面完成,城网改造顺利实施

我省水利系统一、二期农网改造获得国家计划投资81亿元。无论投资方向、力度、强度都创四川地方电力发展史上电源电网投资之最,为新时期发展地方电力奠定了良好基础,为广大农民带来了实惠。实际完成投资84.3亿元,超额4.1完成了计划投资任务。全面超额完成了国家安排的110个县(区)115个项目的任务:完成35千伏及以上高压项目412个(超额完成10个),改造农村用电户752万户(超额完成59万户);完成了农村管电体制改革工作,实行了农村用电管理“三公开”、四到户”、“五统一”。实施农网改造改善了地方电力网络结构,提高了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降低了农村到户电价,平均每千瓦时下降0.15元,5年累计减轻农民负担13.8亿元;同时推动了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建设。四川建成的65个水电电气化县,紧密结合农网改造进行电气化建设,完成电网投资近50亿元,基本形成了安全、经济、可靠供电的配电网布局,开拓了农村电力市场,扩大了农村用电面,提高了用电水平。

实施农网改造过程中,我省率先实行了“全省加价2分钱均摊、建立还贷资金”的农网建改还贷政策,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农网建改资本金比例扩大为50的政策,促进了全国“一省两贷”省(区、市)边远山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电网建设改造工作,为贫困山区和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我省水利系统县城电网改造实施县98个,涉及16个市(州),计划投资24亿元。各相关市、州、县围绕任务目标,确保工程质量、资金安全,争取政策突破,积极、顺利实施。

(五)开创农村水电新领域,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工程胜利完成

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是解决山区农民燃料、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抉择和有效途径,对于巩固退耕还林还草和天然林保护建设成果,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四川是农村水电大省,也是退耕还林还草和天然林保护任务最重的省,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是生态建设的迫切需要。2001年以来,我省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4次调整修订,完成了《四川省小水电代燃料工程15年建设规划》,规划范围为资源与区位分布基本一致,急需解决生活燃料和能源问题的退耕还林还草区、天然林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包括98个县、800万户、3000万人口。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建设,不同程度地解决了上述地区100余万户约400万人口的生活燃料和能源问题,但仍有近700万户、2600万人口主要以木柴、秸杆等作为生活燃料,严重威胁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影响退耕还林还草和天然林保护建设成果的巩固。15年规划目标是:新增代燃料居民户380万户,到2015年累计达到500万户。力争到2020年,使累计800万户、3000万人口的生活燃料和农村能源问题基本全部解决。

2003年12月30日全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启动会议在小平同志故里四川广安举行,我省首批7个县(项目)的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工程胜利启动。经过两年艰苦努力,到2005年底,广安、天全、珙县、九寨沟等7个县试点项目区,开创农村水电新领域,园满完成了小水电代燃料试点任务。新增发电装机1.62万千瓦,发展以电代燃料居民1.81万户、6.82万人,户均年代燃料用电1700千瓦时,平均代燃料到户电价0.23元/千瓦时,有效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面积10.54万亩、保护森林植被面积44.08万亩,每年减少薪材消耗4.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3.1万吨,同时还减少了二氧化硫、烟尘等污染物排放;形成了“政府扶持,企业运作,农民参与,低价供电,保护生态,改善生活”的体制与机制。小水电代燃料解除了农民砍柴烧柴的辛劳和烟薰火燎,减轻了农民负担,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了改厨、改厕、改圈、改水、改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珙县麻塘村村委主任何亚先替本村农民算了一笔账:按一户4口人,以年用煤3.5吨算需支出700元,以烧柴算年需耗薪柴7000公斤,耗工时70个,折算支出也约700元左右;用电替代,按户均年代燃料电量1700千瓦时算,电费才356元。项目试点区老百姓说,用小水电做饭、取暖,不再砍树烧柴,群山叠翠,四野漫绿,山更美了,水更净了,天更蓝了,草更青了。

(六)加强行业管理和企业管理,促进地方电力改革发展

早在1960年代我省就制定了《四川省农村电站管理工作试行条例》。1970年代初期,四川以农村用电安全管理为重点,带动发、供电安全管理,促进贯彻方针政策、完善体制和加强组织基础和物质基础工作,并初步建立了从省到区、乡的农电管理体系。1978年制定了《四川省地方电力管理试行条例》、《四川省社队电站管理试行条例》。1979年提出了《地电企业改革经济管理试点意见》,1980年提出了《扩大地方电力企业自主权试点的实施意见》和《四川省地方电力供用电管理若干问题的意见》。1982年,提出了《四川省地方电力并网管理暂行办法》。1987年,提出了《关于加强四川省地方电力管理若干问题的意见》。1990年,提出了《四川省地方电力建设与管理试行办法》,并会同财政厅、体改委提出了《关于完善地方电力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实施意见》。

1983-1985年各地普遍开展了地电企业的全面整顿。1985-1986年,完成了全省性的地电企业“工业普查”工作。自1986年起,结合推进企业改革,全面开展了“抓管理,上等级,全面提高企业素质”的工作。1986-1988年,省水电厅会同省标准计量局先后发布了四川省地方电力系统水电站、火(热)电厂、变电站、送电线路、配电线路、配电台区、计量室、调度室等8个《标准化管理条例》。1989年,经省加强企业领导小组批准,省标准计量局发布了《四川省地方电力工业省级先进企业标准》和《四川省地方电力工业火电厂省级先进企业标准》。1991年,提出了《地方电力企业管理工作考核试行细则》。1995年四川省水电厅、经贸委、安全生产委员会、劳动厅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地方电力企业安全、文明生产达标活动的通知》,在全省地方电力生产企业中开展安全文明生产双达标活动,通过建立严格的责任制、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严肃认真的作风,全面强化管理基础工作,不断提高地方电力企业安全、文明生产水平。

通过“扩权”、“整顿”、“普查”、“升级”、“双达标”和行业管理,各地普遍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转换经营机制,逐步由生产型管理向开拓经营型管理转变,并以标准化管理为龙头,带动计量、定额、规程制度、信息档案、基础教育、班组管理、现场管理等各项基础工作,促进整个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增强了以电养电、自我约束、自主经营、自主供电的能力。

继1956年在我省举办了全国和四川农村水电训练班后,接受水利部的委托,自1980年开始到1988年止,在我省连续举办了四期全国小水电企业管理训练班和五期全国小水电企业经理、厂(站)长国家统考培训班,为全国和四川培训了省、地、县和企业的有关负责人、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共700余人,为全国和四川培训了参加全国统考的经理、厂(站)长、科(股)长、后备干部共800余人。通过抓领导者、管理者的培训,抓头头、头头抓,带动了行业职工教育培训和企业全员培训。同时,在此基础上,水利部与四川合建了水利部农村水电成都培训研究中心。1986年我省率先于全国同行成立了四川省地方电力企业管理协会。行政、协会合办了《地方电力管理》杂志,其前身是《地方电力简报》和《技术通讯》,从1977年3月创始至2004年下半年转为水利部主管、水利部水电局与四川省地方电力局合办的《中国农村水电及电气化》(现《中国水能及电气化》)杂志,已有整整27年历史。“培训”、“协会”、“杂志”对加强行业管理和企业管理,促进地方电力改革发展,发挥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进入新时期,我省地方电力行业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以安全生产为基础,以优质服务为宗旨,加强行业和企业管理,促进地方电力改革发展。通过坚持开展安全、效益双达标活动,成效更加显著。全省有13户地电企业进入四川省电力工业企业“双十强”行列,有12户地电企业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优秀企业。

1998年下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水利部的关怀、指导和中央有关部委的支持下,经过艰苦努力和辛勤工作,我们经受住了由于电力垄断体制严重影响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冲击。通过认真学习贯彻和宣传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文件和中央领导同志指示以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坚持独立配电公司方向,实施资产重组,实施“一省两贷”,实施农网城网改造,实施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等等,终于使不断营造、扩大电力垄断的错误倾向和做法,得到遏制,全省地电企业在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加快发展方面继续取得好成绩。截至2005年,全省地电企业普遍执行定岗定员标准,推行企业思想、组织、队伍、方法、手段现代化,实行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实施创业再就业、转岗不下岗、分流不失业,效率成倍增长,提高了企业素质,增强了企业竞争能力和行业创新能力。

近年来,投资开发水电的积极性日益增高,呈现出可喜局面,但无序开发现象十分突出,出现了一些“无立项、无设计、无验收、无管理”的“四无”水电工程,造成严重危害。四川省水利厅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成立了涉水事务领导小组办公室,连续下发了《依法加强水电开发涉水事务管理的通知》、《关于做好地方电力建设施工安全管理及防洪度汛的通知》,并加强对在建工程施工安全和防洪度汛工作的管理。同时,认真按照水利部要求,对装机在500千瓦至25万千瓦的“四无”水电站开展了拉网式清查,清查出自1998年下半年以来,由于水行政主管部门水电管理职能被削弱,所发生的“四无”水电站共有128座,已造成多起事故,严重威胁国家安全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清理“四无”水电站,为依据《水法》、《电力法》赋予的职责,切实加强水行政主管部门水电职能机构建设,行使水能资源统一管理,行使从前期工作到投产运营全过程的有效行业管理,杜绝“跑马圈水”无序开发,引导和激发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正常有序开发经营农村水电的积极性,打下了良好基础。

(七)坚持两手抓,开展文明服务窗口创建活动,为地电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为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1990年代中期,我省就在水利系统地方电力行业中,开展创建文明服务窗口试点。1998年,经过试点推广到全行业全系统,并制订了作法、措施、考核、验收标准和奖励规定,纳入年度目标管理。极大地推动了水利系统地电行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五”期间,全省有12个市(州)水利(水务)局、50个地电企业被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有14个县(区)水利(水务)局、160个供电所(厂、站、部门)被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有70名地电职工被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有18个地电企业被评为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有27个供电所(厂、站、部门)被评为职业道德建设先进集体;有47名地电职工被评为职业道德建设楷模个人。2003-2004年度四川有6个地电企业被水利部授予全国农村水电行业第一批文明服务示范单位称号,有11个供电所被授予文明服务示范窗口称号,有11个地电职工被授予文明服务先进个人称号。2002年3月在四川名山举行的全国水利行业变电站值班员技能竞赛全国决赛,四川15名选手全部进入全国总决赛前30名,8人进入前10名,2人为第一、二名,在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的3人中两名是四川的选手。

在创建文明服务窗口活动中,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树立干部、职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意识,把“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作为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在“强化管理、降低成本、优质服务”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以用户至上的思想、礼貌文明的形象、优质服务的行动,作为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用“三个代表”的要求来衡量党风、行风,并将两个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推动我省地方电力的改革与发展。

事实强有力地表明,地电企业通过创建文明服务窗口,职工更团结,队伍素质提高了;企业管理上台阶,事故减少了;电价透明,电费好收了;服务更周到,用户满意了。真正为地电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于强化基础工作,保障安全生产,提高电能质量,减少费用开支,降低农村电价,开拓电力市场,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人民地电为人民”的宗旨,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四川水利系统地电行业开展创建文明服务窗口活动,受到水利部的关怀、支持和重视,将四川的经验介绍推广到全国农村水电行业。

(八)结尾

走过的历史表明,四川是全国农村水电第一大省,农村水电资源、发电装机、年发电量、年利用小时、地方电网供电范围,均居全国第一。是中国特色农村电气化建设的主要发源地,是自建、自管、自用“三自”方针和“以电养电”政策的诞生地,地方电力股份制、集团化改革走在全国前列,率先成立省级水电产业集团公司,率先实行农网建改资金“一省两贷”,地电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受到全国同行关注,是长期被全国同行誉为出经验、出政策的小水电之乡和培养行业人才的基地,对全国水利系统水电和农村水电及电气化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走过的历史同样表明,以上种种,是自然地理条件赋与的,是依靠贯彻历经实践检验而行之有效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取得的,是在中央领导亲切关怀、国家水利部直接指导和有关部委大力支持下,学习借鉴兄弟省份的经验并在他们的帮助下,在我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由地方、群众广泛参与和水利系统地电行业广大职工艰苦努力造就的。

走过的历史还表明,当前,我省地方地电力还存在许多矛盾、问题、困难和不足,与国家和人民的期望,与地方和群众的要求,与兄弟省份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是,通过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发扬成绩,克服缺点,学习借鉴,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四川以农村水电为主体的地方电力及电气化事业,必将战胜困难,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农民利益、地方发展、生态环境相协调,做到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取得新辉煌!

来源:中国能源网
友情链接
北极星工程招聘网北极星电气招聘网北极星火电招聘网北极星风电招聘网北极星水电招聘网北极星环保招聘网北极星光伏招聘网北极星节能招聘网招标信息分类电子资料百年建筑网PLC编程培训

广告直拨:   媒体合作/投稿:陈女士 13693626116

关于北极星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媒体报道 | 营销方案 | 成功案例 | 招聘服务 | 加入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排行

京ICP证080169号京ICP备09003304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58号电子公告服务专项备案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2019] 5229-579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 字第13229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200384号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1101052014340号

Copyright © 2022 Bj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