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业论文技术应用政策标准解决方案常用资料经验交流教育培训企业技术专家访谈电力期刊
您现在的位置:北极星电力网 > 技术频道 > 专业论文 > 石油,中国现代化的刚性需求

石油,中国现代化的刚性需求

北极星电力网技术频道    作者:佚名   2008/1/21 17:11:29   

 关键词:  刚性 石油 需求


中国的现代化需要大量的石油资源,这是一个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不能掩耳盗铃,更不能自欺欺人。中国作为全球化的一员,对石油的需求也是全世界的问题,不仅中国需要正视这一问题,更需要全世界共同面对。中国应该努力控制石油需求,尽力依靠技术进步降低石油消耗,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庞大,自身资源不能满足供给,势必影响全球石油供需格局。只有中国更多地参与全球石油勘探开发,更有效地融入全球石油安全保障体系,更积极地从全球范围吸取节油技术和经验,才可能确保全世界共同的石油利益。

中国需要石油

纵观世界所有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石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其GDP从1千美元到1万美元阶段,石油需求无一例外地急速增加。现代化、规模化工业的建立,必须有足够的石油去运转整个系统,在石油支撑下的陆海空运输体系,石化工业体系是现代工业的基础,在可以预见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其他资源可以接替。尽管我们可以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但是文明的规律我们难以超越。

对于能源问题的正确认识决定历史的兴衰,海军舰艇以燃煤还是燃油为动力的狂热争论,从一开始就决定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败。希特勒因为需要石油运转战争机器,不得不在东西两线作战,分兵多路进攻苏联,最终因为没有控制巴库油田导致战局急转直下,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整个西方社会是通过几千万生灵涂炭,换得的对于石油问题的认识,他们并不会因为我们做出“中国石油需求不会影响世界”的解释而掉以轻心,反而可能造成更多的误解和猜疑,使中国成为国际间的一个“异数”。我们需要客观地表述中国的石油问题,才能唤起国民的忧患意识,动员更多的人更加积极自觉地参与节油和技术创新;才能建立有效的发展机制,使可持续发展成为新的“硬道理”;才能让全世界了解问题的本质,通过互信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目前我们表述:中国的能源对外依存度为6%,不会对世界能源构成影响,事实上,这一观点存在误区。根据英国BP公司统计,中国2004年能源消费总量13.862亿吨标准油,其中石油消费3.086亿吨,进口原油1.227亿吨,进口成品油4570万吨,尽管减去有限的原油和成品油出口,石油即产品油对外依存度高达48.51(见下表)。石油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占22.26,进口石油在中国能源消费中的实际依存度为10.8。虽然,中国在2004年出口了8500万吨原煤,折抵的结果可能是进口能源当量为国内消耗的6%。但是,煤炭终归不是石油,它无法代替石油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中国石油即成品油进出口一览表(单位:百万吨)

项目

2004年的进出口

石油消费

308.6

原油进口

122.7

成品油进口

45.7

原油出口

5.7

成品油出口

13.0

油品进口总量

149.7

石油产品进口依存度

48.51

中国是世界的工厂,中国向全球提供工业产品,通过生产物美价廉的商品来提高人类的生活品质,没有理由仅仅依靠中国的有限资源来维持全世界的经济繁荣,特别是保持发达国家民众的“幸福生活”。美日等国在中国大量投资建设工厂,消耗中国的资源,却毫无理由地对中国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和并购资源散布恐慌。世界500强在中国建设工厂并非扶贫,完全是由于价值规律决定的,中国向全球提供商品,就需要全球提供资源来维持这个系统的运行,它不仅满足了全人类提高生活品质的要求,也维持了跨国公司全球营销系统的运转,为国际金融资本创造盈余,对世界经济的繁荣做出贡献,中国已经是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的石油需求没有理由被“例外”。

西方人已经过上“好日子”,中国人也想过过“好日子”,过好日子就需要住大一点的房子,就要拥有汽车,就要乘飞机去旅行,就离不开石油。西方工业化国家在中国销售和制造汽车,推销飞机不仅仅是为中国人饱眼福的,飞机要飞、汽车要开都离不开石油。每一个希望开启中国市场的国家或企业有必要从一开始就想好,相应的资源,特别是石油将从哪里来?不能一边要求中国开放市场,另一边又因为中国资源和石油需求的增加而大惊小怪和大呼小叫。

中国到底需要多少石油?

根据世界各国的发展规律,人均GDP从1千美元发展到1万美元,对于能源需求的增长最快,此后,需求增长将明显减缓,甚至随着技术的发展而有所下降。西方主要工业化国家都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相继达到人均GDP1万美元,此后从1万到3万,能源需求增长非常有限(见下图)。其原因是国土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对于钢铁、水泥等高耗能物资需求的减少,节油技术的发展和循环经济系统的建立。

对于中国最关键的是今后20~30年,我们用多少一次能源消耗(特别是石油)来实现人均GDP1万美元的目标。在西方工业化国家中丹麦是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国家,作为一个高寒地区国家,人均GDP超过3万美元,而一次能源消耗仅仅3.4吨,为美国的38.8,日本的79.4,英国的83.55,堪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榜样。但是,由于没有向英国那样采取更强硬地高油价抑止消费的政策,石油消耗却高于英国23.53。目前中国人均能源消耗仅为1.07吨标准油,其中只有石油0.24吨,占一次能源消耗比重不到23%。如果将丹麦的鼓励高能效政策和英国控制石油消费政策结合,以及充分考虑分布式能源、混合动力汽车、低油耗客机和其他能源替代等重大技术突破,中国在最理想的状态下实现1万美元目标,有可能控制在人均能耗2.5吨标准油,如果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耗中能成功控制在25%,人均将需要0.625吨石油消耗。届时中国人口将达到15亿,中国将需要37.5亿吨标准油的一次能源,为目前的2.7倍。而石油将达到9.375亿吨,为目前的3倍,与美国目前的消耗量不相上下,在现在的基础上中国每年还需要净增加6.3亿吨供应。必须使世界清楚无误地认识到中国巨大的石油需求,中国要努力节油,全世界也需要提早做出安排。

世界能否满足中国需求?

2004年全球石油产量为38.68亿吨,根据1999年第14届世界石油大会的资料显示,全球最终的常规石油可采资源量2255~4373亿吨之间。根据BP公司能源年鉴数据,全球石油已探明储量约11886亿桶,约1600亿吨,理论上可以继续维持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50~100年。据推算石油的供需颠峰将在2020~2030年之间。根据最新的推测,2020年人类对于能源的需求会达到136亿吨,为2004年102.24亿吨的1.33倍。2004年全球能源消费中石油占37.83%,如果按此推算,2020年全球需要石油51.45亿吨石油,这种推算是基于全球遵循一种理性的发展模式和稳定的气候环境,全世界每年的石油实际需求仅增加2.1。

目前,由于全球油价的持续高涨,世界各国开始重新认识发展节油技术和替代能源的重要意义,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一些高耗能产品,例如:SUV受到市场的抑止;而节油产品,例如:混合动力汽车开始大行其道。一辆SUV百公里平均需要超过15公升汽油,一辆中型轿车为10公升,一辆小型轿车为6公升,而一辆混合动力汽车只需3公升,这种技术升级将可能使全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石油需求发生重大变化。目前,甲醇、乙醇等石油替代产品发展迅速,油价保持高位,使得石油替代产品变的有利可图。甲醇可以利用煤炭和天然气提炼,而乙醇可以通过农业种植获取。目前利用甲醇、乙醇主要是掺烧,随着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甲醇、乙醇可以作为制氢物质,直接转换成为电能,供应电动汽车使用。

中国和印度的需求可能持续影响世界石油市场价格,而油价的高升又可能推动全球范围石油替代技术和节油产品的发展和普及,西方发达国家将会更加积极地应用推广,而结果就可能为中国节省下更多的石油供应空间。此外,全球保持高油价会造成非产油国的工薪阶层非石油消费能力减弱,正好有利于为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扩展市场,中国企业可以赚取更多的外汇,用来弥补“石油美元”增加所带来的外汇平衡问题。所以,只要能将油价维持在一个合理的高位区间,控制在全球经济可承受的范围内,同时为节油和替代能源创造一个可能赢利的空间,中国低限度的石油需求将可能得以保障。

但是怎样将全球油价维持在一个合理的价位,对于全球石油的利益格局将是一个挑战。首先,必须遏制全球金融资本的“投机激情”,特别是“对冲基金”过度炒作石油期货的行为,控制油价中的“泡沫”因素。其次,需要增加全球的石油勘探开发投入,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小的和非常规油气资源,以及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目前,由于石油价格泡沫因素,以及节油及代替技术发展迅速,导致全世界的石油勘探开发和炼油加工投资风险增加,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这就需要引导中国和印度等石油需求新增巨大的国家,尤其是他们以雄厚的国家资本为后盾的国有控股石油公司的资金,更多地引入勘探开发市场,承担更大的前期风险。中国石油企业对于较小规模油田和非常规油气资源具有丰富的勘探开发经验,中国石油工人的高度吃苦耐劳精神将能够为世界增加更多的石油供应,“走出去”的中国石油企业,必将成为全球增加供应、平抑油价的生力军。

近日,《亚洲华尔街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石油:日本之鉴,中国之辙”的文章,建议中国借鉴日本教训,不要因为美国反对而重蹈日本旧辙。当初,日本现代化过程中,因为过虑美国态度,在获取全球石油资源和参与勘探开发中错失良机,使日本企业未能在全球石油价格高涨中获得利益。文章指出:“当你没有足够的野心时,结果更糟”。中国应该以增加全球石油供应的名义,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一切有利可图的地方勇敢“亮剑”。目的是利用中国市场的吸引力,将自身企业做大。中国需要将中石油和中石化变成埃克森和壳牌一样的公司,根本的目的不是掠夺石油,而增加全球石油供应,而是通过国有控股的石油公司在金融市场上为中国老百姓的退休基金拿回更多的真金白银。

中国如何保障石油安全?

对于石油安全的看法存在许多争议,但我们不能停留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或“冷战”的时代,因为人类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所做出的努力已经奏效,世界也因此发生了聚变,市场经济和全球化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石油利益格局,自由贸易使国家之间的关系注入了新的含义。

全球化的石油市场已经形成,在新的市场格局下,无论是谁,除非你受到全世界的禁运或制裁,只要你有钱就可以买到石油。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质量巨大、幅员辽阔、高度全球化,并拥有核武器的大国,石油禁运是难以想象的,也是世界经济无力承受的。与全球经济一样,世界大部分石油资源和跨国石油公司实际控制在金融资本手中。金融资本与工业资本利益取向不同,他们需要在金融市场上直接获得利润,而不是通过扩大产能、垄断市场这种按部就班的传统方式来逐步实现资本增值。这一因素使国家间利益相互渗透的机遇增加,使互相排斥的必要性减弱,从而减少了国家之间利益冲突的可能性。若如金融资本在中国市场获取的利润远远超过对中国发动一场战争中从武器制造商的股票中所得到的利润,他们就有能力阻止兵刃相见。

胡鞍钢博士最近在中央电视台二套节目中说,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谁是买家谁是赢家,谁是大买家谁是大赢家,谁是超级买家谁就是超级赢家”。不是买东西的人就是“买家”,只有能够控制市场的购买者才能称之为“买家”。因此,对于中国而言,建立一个完善的市场才能成为真正的“超级买家”和“超级赢家”。

要保障中国石油供应安全,最根本的是需要建立完善的石油市场。没有市场不能称为“市场经济”,卖萝卜白菜还要有一个市场,况且石油。建立一个能够使全球资源方、金融资本、勘探开发企业、石油加工和需求侧,以及节油和代替技术等根据石油供销产业链条关系,可以逐机进入的市场,并在市场中有利可图,这是确保中国石油供应的关键。中国拥有全球需求最旺盛的新兴石油需求,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这应该是一个巨大的优势,而不是负担。但是,我们要让这个市场“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我们应该使这个市场有矩可循,有信息可以掌握,有规律可以分析,有机会可以参与,形成一个实实在在的交易平台。使投资者可以根据市场动向进行相应的投资,获取相应的利润,让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去理顺供需之间关系。

建立石油市场的关键目的在于为石油相关的买卖各方建立一个,公平、自由的交易平台。中国没有西方国家已经形成的完善的利益格局,可以在“一张白纸”上建立一个更加新型、完善和先进的交易平台,使石油产品的终端消费者通过电子商务技术,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财力,以各种方式直接参与相关交易,减轻国家负担和全球石油市场的供需及价格波动。

搭建交易平台,理顺供需关系,首先需要理顺价格。中国的石油及成品油价格长期以来,没有脱离计划经济的阴影,价格机制的不合理造成和引发一系列问题,例如:“广东油荒”,以及石油的期货和储备机制的不完善。当然,中国垄断性石油企业的期货驾驭能力弱和储备严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国际投机商兴风作浪的热情,在这种状况下将中国油价与国际接轨,势必对全球油价高涨推波助澜。此外,中国超过一半的石油还是国内资源保障的,谁也没有理由将这些属于中国老百姓的“国家资源”,通过代理国家经营资源的石油上市公司变为国际金融资本家的“CashCow”。所以,解决上述问题关键在两个环节,一是建立“资源环境税”,对税款实行专款专用,一方面通过税收保证国家资源利益不丢失,另一方面为国家石油储备和石油替代技术开发应用提供资金。二是建立供需交易平台,保证买卖各方能够直接、自由地进行交易,使用者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按照现货方式或期货方式购买所需的石油产品。

当然,我们并非希望这个市场仅仅是满足中国的石油供应,更不能让其失控成为投机者的乐园,建立这一市场更重要的目的是保障中国能源供应的稳定和有效支持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政府通过必要的监管和税收,引导市场走向,使其成为控制消费,提高能效的机制;而不能成为鼓励石油消费的漏洞。因为,13亿人口的中国,只有依靠最低的能源和石油代价,才可能实现和平的崛起。

建议

1、改变目前对石油问题的宣传基调,不要对国民和世界发布错误信息,明白无误地告诉全世界,应该对中国将会形成的石油需求做好准备。

2、正确宣传中国石油需求与世界市场之间的关系,让世界认识到中国的石油需求是全球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的石油问题是全世界共同的问题。

3、将中国企业走出去作为增加全球石油供应的一个环节,鼓励企业参与世界各地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让国内各界了解“走出去≠运回来”,中国将通过增加全球石油资源的供应来保障自身需求的安全。

4、建立国内的石油市场和产品交易平台,使石油及相关产品的供需各方能够进行公平、自由的交易。

5、理顺油价,同时建立资源环境税收机制。

来源:中国能源网
友情链接
北极星工程招聘网北极星电气招聘网北极星火电招聘网北极星风电招聘网北极星水电招聘网北极星环保招聘网北极星光伏招聘网北极星节能招聘网招标信息分类电子资料百年建筑网PLC编程培训

广告直拨:   媒体合作/投稿:陈女士 13693626116

关于北极星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媒体报道 | 营销方案 | 成功案例 | 招聘服务 | 加入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排行

京ICP证080169号京ICP备09003304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58号电子公告服务专项备案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2019] 5229-579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 字第13229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200384号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1101052014340号

Copyright © 2022 Bj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