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业论文技术应用政策标准解决方案常用资料经验交流教育培训企业技术专家访谈电力期刊
您现在的位置:北极星电力网 > 技术频道 > 专业论文 > 河池山区洪涝灾害和防洪减灾对策(1)

河池山区洪涝灾害和防洪减灾对策(1)

北极星电力网技术频道    作者:佚名   2008/1/16 18:08:08   

 关键词:  对策 防洪 灾害

摘要:根据河池山区历年的洪涝灾害情况,总结洪涝灾害的特点,分析洪涝灾害的成因,提出防御洪涝灾害的对策。

关键词:山区洪涝灾害防洪减灾对策

  河池地区位于广西西北部,属云贵高原南缘,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岩溶发育,洼地密布,素称“千山万弄”。全地区地形概貌是:9分山、7厘地、3厘水面和村庄,居住着壮、瑶、仫佬、毛南、苗、侗、水等8个少数民族,是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境内有红水河和龙江两大流域,属亚热带气候,高温多雨,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500mm,每年到汛期都要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气候异常,生态失衡、人口剧增,洪涝灾害更有频发密现之势。特别是大石山区,经过多年的扶贫攻坚,群众喜获温饱,却因一场洪涝灾害,温而复寒,饱而复饥,出现返贫。因此,对河池山区洪涝灾害的成因进行分析,探讨其防御对策,减轻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促进山区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历史重大洪涝灾害概况
  据地方史料,1750年、1935年、1945年河池地地区发生了特大洪水。解放后几乎年年有水灾,特别是1970年、1983年、1987年、1991年、1994年、1996年、1998年、2000年发生了重大洪涝灾害。
  1970年7月14日金城江龙江洪峰流量4550m3/s,洪水位为192.57m,达40年一遇洪水,造成街道进水1.5米深,112个单位受淹,城区直接经济损失达662万元。
  1983年6月23日金城江发生建国以来第二次大洪水,洪水位为191.41m,受淹单位87个,经济损失达480万元。
  1987年6月14日金城江城北二医院一带内涝,一片汪洋,受涝面积360公顷,损失100多万元。同日,东兰县城曲江洪峰流量417m3/s,达40年一遇洪水,街道一片汪洋,水深达1.5m,商店、民房、学校、单位被淹,5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420万元。
  1991年6月中旬刁江发生大洪水,日雨量达300mm,马陇水文站出现1946年以来最大洪水,洪水位为21.06m,永乐电站受淹,倒塌房屋1393间,农作物受淹面积2266公顷,直接经济损失750万元。同年6~7月,东兰三石至纳合一带,一片汪洋,内涝耕地面积达468公顷,受淹时间长达两个多月,淹设房屋416间,倒塌房屋22间。
  1994年“6.13”特大洪水,龙江三岔水文站水位达111.3m,为建国以来最大洪水;都安县加贵乡金满村3000多名群众被洪水围困三天三夜;罗城县双寨11个队3天时间,整个低洼地带滞洪库容就达5470万m3,水淹深达12m,一片汪洋,造成严重的外洪内涝,受淹面积765公顷,受灾农户938户,倒塌房屋3876间,4633人无家可归,受灾作物522公顷,减产粮食4000多吨,直接经济损失3724万元。整个地区因“6.13”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31.26亿元。
  1996年“7.18”大洪水,罗城县融江河水位比1994年“6.13”洪水高7m,全地区造成农作物绝收面积3.32万公顷,减产粮食14.79万吨,倒塌房屋5.13万间,214个工矿企业停业,铁路中断38小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4.44亿元。
  1998年6、7月份河池西部发生内涝,大化县的六也至流水片被洪水浸泡两个多月,内涝面积615公顷,淹没房屋1250间,倒塌房屋45间,直接经济损失700万元,损失粮食3600吨。
  2000年6月11日宜州龙江出现131.14m洪峰水位,超出警戒水位4.14m,为建国以来最高水位,相当于三十五年一遇洪水,街道进水1米多,50多个单位受淹。同年都安县还发生了3起山体滑坡,造成16人死亡,17人受伤。
  3洪涝灾害的特点
  3.1季节性强
  由于降雨季节分布不均匀,4~8月份的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8左右,一般在夏季发生洪涝,多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发生重大洪涝。
  3.2突发性强
  由于山区地形特殊,山高坡陡,溪河狭窄,一旦暴雨,在很短时间内就形成洪峰,造成洪涝灾害。
  3.3局部性洪涝为主
  根据1958年至2001年现有的气象和洪涝资料分析研究,1~3个县同时发生洪涝的占总数81.9,4~5个县同时发生洪涝的占总数9.6,全地区性洪涝灾害占8.5。所以,河池地区的洪涝灾害是以局部性洪涝为主。
  3.4频发率高
  河池山区的洪涝一般产生于大暴雨,日降雨量超过100mm或连续3天降雨量超过200mm,就可能引起洪涝灾害。据资料统计,1958~2001年共发生洪涝灾害157次,频率为365。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洪涝灾害更加频繁,平均每年发生4.5次大的暴雨灾害。
  3.5内涝时间长、淹没深
  据调查,东兰县的纳合、板坡、板华,巴马县的合康,凤山县的中亭、大化的六也、贡川、共和,罗城的双寨、下里等耕地面积达一万亩以上的连片弄场,淹没时间多数达半个月以上,长者达3~4个月,淹没深度达2~10米。此外,还有成千上万个小弄场属半淹没~全淹没类型。
  3.6山洪诱发山地灾害
  由于河池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每遇暴雨,不仅山洪暴发,河水泛滥成灾,而且伴有山体滑坡、泥石流、岩石崩塌等山地灾害,形成多种灾害形式交织在一起。
  3.7灾害造成的损失严重,恢复难度大
  由于山洪、内涝、滑坡、泥石流一同泛滥,造成房屋倒塌,人员伤亡,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极度毁坏,农田被毁,粮食无收,损失巨大。而山区财政困难,灾后政府只能拿出钱来安排灾民的吃、穿、住问题,水毁修复难度大。 4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
  4.1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年内、年际变化大
  河池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湿度大,具有明显的山地小气候特征,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500mm。由于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一是降水量在年际间分配很不均匀,丰水年降雨量均值达1994.5mm,枯水年降雨量均值为1102.7mm,年变幅为891.8mm,丰枯年降雨量悬殊,年际变化大。二是降雨在季节上分配不均匀,降雨量多集中在汛期,一般4~8月份降雨量平均值为1020~1350mm,占全年降雨量的75~80,年内变化大。三是降雨量在区域上分布不均,差异大。凤山县城至巴马甲篆一带、都安大兴至东兰武篆一带、南丹车河至河池拔贡一带、罗城龙岸至长安一带是四个暴雨中心点,年降雨量高达2200~2600mm。
  4.2地质条件差、地貌复杂
  河池地区石山区占59,土山区占30.7,山高坡陡,沟壑密度大,地形地貌复杂。一是大石山区峰丛、峰林、谷地交错分布,漏斗、落水洞相当发育,地下管网立体交错,溶洞、地下管道易堵塞,造成排泄不畅,引起内涝。特别是在红水河上修建了大化、岩滩两座大水库后,引起地下水位升高,大化、岩滩水库分别使原来地下管道水位升高约37m和42m,减少了地下水再储空间,使原来无压流的地下岩溶管道变为有压流或由压力小变为压力大,使地下水力坡度变缓,流速减慢,排泄能力降低,造成岩溶低洼地、谷地在洪水季节发生浸没性内涝。据调查只要有一场降雨达100mm以上的暴雨,就会引起半个月之久的内涝。二是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发育,地表支离破碎,岩石裸露,植被覆盖极差,长期侵蚀,岩性软弱,重力下移,易引起岩崩、滑坡、泥石流灾害。
  4.3生态环境失衡,水土流失严重
  山区人均耕地少,粮食产量低,人们不断开发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全地区2001年水土流失面积达6760.53平方公里,从而加剧了山洪、内涝、泥石流、滑坡灾害。一是森林被乱砍乱伐,矿山、石材开采不规范,陡坡垦植严重。二是人与水争地,挤占河道。三是河道设障增多,造成阻塞壅水,加剧灾情。
  4.4防洪工程体系不完善,调蓄能力差
  河池地区的防洪工程还存在许多问题,表现在:一是水土保持防治跟不上,涵养水源能力差。二是沟道防护工程体系不完善,河道下游缺少堤防保护,拦截、调蓄能力差。三是水库工程病险多,调蓄能力低。全地区202座,存在安全隐患25座,占12.4,水库共有总库容4.04亿m3,防洪库容1.01亿m3,调节能力差,并且水库分布东部多,西部少,拦蓄能力存在不平衡。四是全地区11个县市没有一个城区设防,防洪标准低,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还比较弱。
  4.5防洪意识淡薄,自救能力差
  一是对灾害缺乏足够的重视。二是对山洪、内涝、泥石流防御措施不力。三是城镇、乡村规划缺乏防洪工程设施。
  5防洪减灾对策
  河池地区的防洪保安工作坚持“以防为主,全力抢险,蓄泄结合,保安全,多蓄水”的指导方针,要从思想上加以重视,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洪对策。
  5.1切实增强水患意识,牢固树立长期防灾减灾的思想
  治水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重要活动之一,经济越发展,越要防治水患。山区的水患主要体现在水多或水少,防汛抗旱关键靠防范。因此,对洪涝灾害要确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观念,做好“常备不懈,以防万一”的准备,坚定“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的决心,不能存在半点侥幸心理,要采取超前性措施,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同时要建立健全防汛机构,进一步落实防汛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责任制、分包责任制、岗位责任制、技术责任制、值班工作制度。
  5.2工程防洪措施
  5.2.1加快水土保持治理,改善生态环境
  根据山区特点,水土保持治理以生物措施为主,结合工程措施,辅以能源措施和行政措施。生物措施重点抓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工程措施是以小流域为单位,实行山、水、田、林、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兴建谷坊、塘坝、地头水柜等拦沙蓄水工程,实施坡改梯地建设,搞砌墙保土,提高土壤和植被的含水保水能力。能源和行政措施是以电代柴、以沼气代柴,严禁垦荒种植和滥伐林木,加强森林保护。具体抓好东兰县九曲河小流域治理、环江县龙岩野马河小流域治理、红水河河池上游段区域水土保持治理、红水河河池下游段区域水土保持治理4个项目建设,投资6090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0km2;抓好全地区85万亩250以上坡耕地还林还草工作。
  5.2.2加快重点防洪排涝工程的治理
  兴建防洪排涝工程是山区防洪减灾的重要措施之一,是一项维系党心、民心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为此,地委、行署领导非常重视,列入议事日程,水电局也实地调查,编制了规划。按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和10年一遇最大24小时暴雨,旱作物2日排完,水稻3日排完的排涝标准,对沿江河两岸的防洪排涝工程兴建以防洪堤为主,辅以抽排结合的工程措施;对山区内涝的排涝工程以兴建排洪渠为主,辅以打隧洞的工程措施。全地区11个县市需修建防洪排涝532处,其中,保护1000人或1000亩耕地以上的重点工程有83处,投资约3.1亿元。
  5.2.3加强重点城镇的防洪建设
  河池地区城区防洪任务比较重的有河池、宜州、环江、都安、凤山、东兰、巴马、大化、天峨等县市。其中,河池、宜州两市城区按50年一遇设防,其它县城区按20年一遇设防。9个县市的防洪规划投资达5.2亿元。因此,每年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尽快完善城区防洪体系,提高抗灾减灾能力。
  5.2.4加大水库除险加固的力度
  全地区202座水库,大部分是五、六十年代群众上马兴建,属三边工程,质量差,隐患多。经过几十年运行,已老化严重,险病缠身,每年水灾,都发现新的安全隐患。因此,要加大水库除险加固的力度,发挥水库应有的调蓄作用。
  5.2.5建设一批以防洪为主的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
  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库容大,调洪能力强,防洪减灾效益显著。因此,要加快龙滩水库和南丹塘仙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步伐,尽快上马下考、下桥和宝坛电站,提高下游的防洪能力。
  5.2.6加大山地灾害的防御措施
  依法将泥石流易发区,崩塌滑坡危险区划为重点预防保护区,一旦出现危险症状,要果断组织群众转移,确保生命财产安全。对泥石流防治要采取“稳、拦、排、停、封、造”六个字对策,对滑坡防治要针对滑坡的成因、性质、发展趋势和危害“对症下药”,采取“避、排、减、挡、填、护”六个字对策。
  5.3非工程防洪措施
  5.3.1加快河池水利信息系统工程的建设
  水利信息系统是一项采用现代化信息采集设备、通信工具、计算机网络和决策支持手段,及时掌握水的有关信息,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水旱灾害损失和水土流失,达到科学调水用水,水资源保护为目的的系统工程。因此,要逐步建立水利信息系统体系,为领导防洪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由于项目内容多,要分期实施,逐年建成江河洪水预警预报系统、水库洪水调度系统、县市城区防洪指挥系统、洪涝旱灾采集系统、水资源管理系统等。
  5.3.2加强水文气象测报,强化通信联络,确保汛情、汛令及时准确传递
  水文气象的预报和测报是防汛的耳目。因此,防汛部门要和水文气象部门建立报汛联络网,及时反馈水情、雨情信息,为领导防汛决策提供依据和保障。通讯工作是防汛的生命线,没有通讯,防汛指挥调度就形同虚设。因此,必须建立各级防汛调度通讯网、水库通讯网,保证汛情、汛令畅通无阻。
  5.3.3加强法制教育,依法治水,依法防洪
  目前,河池地区许多河道遭到盲目侵占,在河堤上取土,在河滩上修建房屋,种植高杆作物,向河床倾倒废渣垃圾,特别是南丹和环江一些选矿厂乱排放废水、矿渣,不仅污染了河道,而且很大程度降低了河道的行洪排涝、调节洪水的能力,造成不应有的灾害。为此,必须加强《水法》、《防洪法》和《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依法治水,依法防洪,加强防洪设施管理,明确划定水域界限,严格禁止侵占,以利防洪、防汛。
  5.3.4加强工程管理和水库科学调度
  工程管理不善,往往是造成水库失事,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原因。为适应新形势发展,要加快水利工程体系改革,把工程效益、工程维修和工程安全落到实处。小型水利工程可采取租赁、拍卖或股份制形式由私人管理经营;较大水利工程经营要建立责权利明确的运行机制。同时,汛期要加强水库科学调度运用,病险水库运行方案要确保安全度汛,洪水时要优化调度,错峰削洪,避免或减轻灾害。
  5.3.5进一步制定和完善防洪抢险预案
  防洪预案的制定和完善是配合防洪工程整体标准不高的一项重要措施。编制防洪预案的目的,一是确保工程安全,二是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未雨绸缪,才能争取主动。为此,要依据洪水特点、防洪工程现状、保护对象的重要程度等,对可能出现的不同类型洪水,制定不同类型的防洪抢险预案:水库预案、河道预案、城镇防洪预案。主要内容包括:防洪标准、指挥机构、物资调度、人员转移、抢险队伍、防洪调度措施等。
  5.3.6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避洪、避涝农业
  根据易淹区的地形和高程等情况,运用生物措施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避洪、避涝农业。采取改怕水为避水、改粮食为经济作物、改早稻为晚稻、改晚熟产品为早熟产品、改种植为养殖等措施,使常淹耕地作物摆脱洪水危害。

来源:找论文网
友情链接
北极星工程招聘网北极星电气招聘网北极星火电招聘网北极星风电招聘网北极星水电招聘网北极星环保招聘网北极星光伏招聘网北极星节能招聘网招标信息分类电子资料百年建筑网PLC编程培训

广告直拨:   媒体合作/投稿:陈女士 13693626116

关于北极星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媒体报道 | 营销方案 | 成功案例 | 招聘服务 | 加入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排行

京ICP证080169号京ICP备09003304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58号电子公告服务专项备案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2019] 5229-579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 字第13229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200384号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1101052014340号

Copyright © 2022 Bj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