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业论文技术应用政策标准解决方案常用资料经验交流教育培训企业技术专家访谈电力期刊
您现在的位置:北极星电力网 > 技术频道 > 专业论文 > 21世纪水危机与节水之二(1)

21世纪水危机与节水之二(1)

北极星电力网技术频道    作者:佚名   2008/1/16 18:05:45   

 关键词:  节水 危机

摘要:水利部党组确定1996年是科技教育年,这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科教兴国的重大举措。为了推进科教兴水,部党组决定开办水利科技十大讲座是非常必要的。第一讲讲了古代水利和华夏文明,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治国必先治水。第二讲题是21世纪水危机与节水,这个命题的核心问题是水资源问题,当今世界普遍关注水危机问题,无论是当代还是未来的社会,其中最突出的矛盾就是干旱缺水,已成为制约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因此,党的五中全会决议已将水利列为国家第一位的基础设施。

关键词:21世纪水危机节水

四、21世纪中国用水预测及解决水危机的途径和对策

1.国民经济发展预测(见表9、表10)

2.全国用水预测

(1)有关专家的用水预测(见表11)。

从表11预测可以看出,到2030年,全国总用水量将超过1万亿m3,如果按有关部门对2050年经济增长预测,2050年工业产值是2496180亿元,工业用水万元产值指标采用40m3(比2030年90m3降低55%),仅工业用水量就达9985亿m3,很显然不考虑我国水资源的可开采量来预测用水量与实际情况会发生很大的出入。

早在1980年曾有人预测2000年全国总用水量为7345亿m3,现在就可以断言,这是办不到的。因此对未来需水预测(见表12):一是不能光从需求考虑,应将需求与可能结合起来预测,二是预测必须研究人口、国民经济整体发展,不能只从水单方面预测,三是与国外对比,不能只比增长率,由于国情不同、条件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因此应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

(2)我个人的推算。

根据我国水资源总量2.8万亿m3,这是一个多年平均水量,在确定最大可开发利用量要考虑很多因素,首先是自然因素,包括生态环境的约束,其次才是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包括技术、经济水平等,三是要保证水资源能永续供给。目前专家们估计最大可开发利用量为1.2万亿m3,21世纪中叶开采利用量控制在8000亿m3左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为29%,来推算我国工农业城市生活用水量的增长趋势。

从表12的预测来看:

一是人口考虑到2030年以后达到稳定状况,但据世界银行预测中国人口达到稳定的理想规模为18.9亿人,如果按此推算,人均用水定额限制在500m3水平,那么全国用水量将达到9450亿m3,接近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极限值,如果要按目前高收入人均用水1000m3水平,那么用水量翻一番达1.9万亿m3,很显然是不可能的。

二是工业总产值的增长率按前面有关部门的预测,2050年仅工业用水量将接近1万亿m3,农业用水控制在3000亿m3,如果总水资源量控制在8000亿m3,则城镇生活用水就会出现,4800多亿m3的赤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表12从2000~2050年工业分别采用9%、8%、7%、6%、5%和4%的增长率,工业用水量到2050年最高达到4000亿m3,农业用水控制在3000亿m3,生活用水控制在1000亿m3,看起来工业用水量仍然偏大,如果农业用水4000亿m3,工业用水3000亿m3可能是比较合理的。

三是从用水结构来看,我国目前农业用水量比重约为73%,工业及生活用水占22%,城镇及其他用水占5%,据世界资源研究所1990年的研究报告(见表13)推算,中国如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用水结构水平,即农业占69%,工业占18%,家庭占13%,人均用水453m3测算,全国总人口16.2亿的总用水量为7339亿m3,按69∶18∶13的比例,则农业用水为5064亿m3,工业用水为1321亿m3,家庭用水为954亿m3。上述推算结果表明,从我国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出发,我国工业用水量21世纪一直保持相应的高度增长速度,农业考虑节水措施后灌溉水量是逐步下降趋势,而城乡生活及其他用水初期增长不大,后期将随着人口的下降也将下降,这里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工业的高速增长速度对水的需求增长很快。要满足城乡生活用水,必须控制工业用水的需求,有人预测20世纪末城市生活缺水就达200亿m3,所以21世纪水的供需平衡是一个大问题,从现在起应作为一个重点研究的课题。

由于未来用水预测不确定的因素很多,所以预测起来困难很多,比如国民经济的年增长速度,20世纪90年代,中国发展速度超过了两位数,21世纪的发展速度如何,能否保持在7%~9%的高速度增长,再如,20世纪50~90年代,我国总用水量增加了4000亿m3,21世纪50年与前50年相同的增长速度也只达到9000亿m3,可后50年增长4000亿m3,比前50年的难度要大得多。因为20世纪50~90年代,全国兴修了8万多座水库蓄水库库容才4750亿m3,如果21世纪的50年新增4000亿m3供水能力由蓄水工程解决,那么,按蓄水与库容1∶3的比例,就要兴修6000亿m3的库容,很显然是不太可能的,它不光是投入问题,而且涉及是否有那么多适宜的工程坝址问题,即使跨流域调水,按东、中、西线三条调水工程全部建成,其调水规模只在500亿m3范围以内,因此未来水的供需矛盾十分尖锐。

在这里我附上表14、表15,一张是世界50个经济增长率最快的国家和地区的预测表,另一张是有位专家根据《水与和平》一书对世界今后100年主要用水部门的利用量按30年一个时段转化为增长速度的一张表,供大家对比研究和分析。

5.节水的巨大潜力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估计,现在水资源的浪费十分严重,农业灌溉损失率达60%,城市供水有1/3未到用户前就损失掉,总的来说,全球水资源利用过程中,损失率有时高达50%。我国目前农业用水浪费情况,大体上符合上述估计。农业用水量近4000亿m3,每亩平均虽然只有530m3,但有些地区亩均用水量高达800~1000m3;全国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平均达到40%~45%,但不少仍低于40%的水平;城市人均生活用水总的水平不算高,目前平均每人每日生活用水大约100l左右,但高的达到了400l,用水的浪费也很普遍。面对多数国家的缺水危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各国均把节水作为本国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政策,农业大力发展各种节水灌溉技术(见图5略),研究节水灌溉制度,重视农田灌溉水的管理;降低单位面积用水量(见图5略);工业用水,制定合理的用水定额,推广节水工艺,降低水耗,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降低工业产品单位产量或产值的用水量。因此,农业用水如果将现有渠系水的利用字数提高10个百分点,至少有300亿m3的水量,工业用水如果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30个百分点,就可以节约上百亿m3的水,还有一项很大的水量就是全国废污水有385亿m3,目前只处理了15%~20%,即60亿~80亿m3,如果处理率提高30个百分点,也可以增加上百亿m3的水。这三项加起来就可开发出500亿m3的水量。

6.农业节水是节水的战略重点

目前我国农业用水量仍占全国总用水量的80%左右,因此,农业节水在节水中就成为战略重点。我国节水灌溉早在五六十年代,水利部就开展了节水灌溉技术研究,到70年代初,某些技术已大面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70年代中到80年代初,在丘陵山区、土壤透水性强、水源奇缺以及实行抗旱灌溉的北方地区和南方经济作物区,推广喷滴灌等先进灌水技术。80年代到90年代初,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从90年代开始,进一步将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农业技术和管理技术有机组合,形成配套技术,并大面积推广田间灌溉科学用水技术,如小麦优化灌溉、水稻浅湿、膜上灌、北方旱地坐水种等,使我国的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据水利部最近按统一标准普查结果,到1992年底,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约1.8亿亩,田间灌溉科学用水面积约6800万亩。在节水灌溉工程面积中,渠道防渗约1.4亿亩、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约3100万亩,喷灌约1200万亩,滴灌约60万亩。

实践表明,凡是采用节水灌溉措施的,节水增产效果都十分显著。据水利部农田灌溉研究所从1991年起承担总理基金课题“华北地区节水农业技术体系的研究与示范”,通过3年的努力,在河南、山西、河北建成3个节水农业示范区,实施节水灌溉综合技术措施后,分别取得了亩增产39.7%、71.5%和104%;节水30.4%、45.5%和55%;提高水分生产率63.3%、30%和96.5%的显著效益。在节水灌溉装备上,我国已能生产大部分设备,有的已大批投产,基本上能满足我国大规模发展节水灌溉的需要。在节水灌溉技术培训和推广上,水利部已组织过多层次的技术培训,形成了一支宏大的技术推广队伍,并通过为数众多的乡水利站,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技术推广网络。

我国节水灌溉通过几十年的发展,根据各大区的自然条件,按适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已形成几大节水灌溉片。东北片重点发展渠道防渗、水稻节水灌溉和坐水种;华北片主要发展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和微灌;西北片重点发展渠道防渗、喷灌和微灌;南方片主要发展渠道防渗、水稻节水灌溉和经济作物的喷灌、微灌。

当前,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已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国策,因此,加快研究和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实施“农业节水工程”不但是关系到我国农业发展,也是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为了加快节水灌溉的发展,我们建议,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蓝色革命”,实施“农业节水工程”。为此,中央已经决定“九五”建设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水利部党组明确要求从现在起到2000年,重点抓好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和面上节水灌溉技术的普及,达到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5000万亩、新增田间节水灌溉面积5000万亩,具体效益测算如下:

(1)300个重点县每县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0万亩。

平均节水120m3/亩——可节水36亿m3

节地2%——节地60万亩

增产粮食60kg/亩——增产粮食18亿kg

(2)面上500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

平均节水100m3/亩——可节水50亿m3

节地2%——节地100万亩

增产粮食50kg/亩——增产粮食25亿kg

两项可增加粮食产量43亿kg,可节水86亿m3,如果其中一半用于发展灌溉面积,以节水灌溉标准300m3/亩计,可发展灌溉面积1430万亩,新发展的灌溉面积增产粮食250kg/亩,可增产粮食36亿kg。

两项可节地160万亩,节省的土地生产粮食按750kg/亩计算,可增加粮食产量12亿kg。

以上总共可增产粮食91亿kg。

7.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水资源的影响

由于影响地球变暖的因素非常复杂,因此,科学家们众说纷纭。但对工业化国家向大气层排放气体产生的温室效应,大家看法是一致的。联合国地球首脑会议文件指出,由于气候变暖将造成今后40年中地球气温提高3℃,有的研究报告预测21世纪将上升7℃,也有的预测上升不到2℃,这将改变海洋的水平线,降雨周期,农业节气和沙漠地带。世界观察研究所的研究报告甚至认为,防止气候变暖,现在已为时过晚。由于形成温室效应的气体已经释放到大气中,因此,21世纪气温看来必然要升高1℃,并认为哪怕气温略微升高也会使许多物种和生态系统不能适应。也有科学家认为,气温上升不到2℃,这样小的变化,将难以与自然的气候波动区分。但是据1996年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政府间专门委员会发表的最新报告;1995年是本世纪以来全球最热的一年,在半个世纪内全球的平均气温上升了0.6℃,气温最高的4年是在近10年内。专家们预测21世纪地球将可能升温1~5℃,海平面将升高15~95cm。报告警告说,地球气候变暖,将导致农作物种植面积减少,部分森林消失,荒漠化加速,洪灾泛滥和疾病流行,严重影响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身心健康。

全球气候变暖变干,必然导致天气系统被打乱,改变降水在地区的时空上的分布,温带冬季降雨可能增多,高纬度地带全年降雨可能都会加大。有的研究报告表明,美国和加拿大的降雨量自1891年以来平均增加了7.6%,在巴伐利亚,自1960年以来,甚至增加了40%;孟加拉国年降雨量增加了18%。降雨量增多,并不意味着降雨次数的增加,倒是降雨强度加强了。雨量强度加大意味着洪涝灾害加重;雨量减少意味着河湖泉水减少,甚至干涸。总之,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将会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总的来看,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

我国气候变化呈现何种趋势呢?我国气象专家曾对历史上4500年的文献资料研究分析表明,历史上发生过200年内年平均气温度变化2.6℃,80年内温度变化1.5℃的宾变记录。在13世纪暖期,气候亦较潮湿,农牧交错带的北界向北移动30~80km。从历史分析可以看出,农业年成丰歉与降水量变化很有关系。冷暖与旱涝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冷的时期旱涝较多,冷向暖或暖向冷转变过程中,旱涝灾害最为频繁。目前正处于增暖过程中,旱涝灾害,特别是旱灾将会增多,在我国中纬度地区干旱波动会加剧。据我国气象科学家对我国近40年气候变化的分析表明,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但有自身特点。1980年以来我国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

一是80年代是我国近40年中最暖时期。从全国来看,近40年来我国气候存在着变暖的总趋势,80年代是我国近40年中最暖的时期。根据全国160个站的资料统计,80年代的我国年平均气温值(12.55℃)比前30年(1951~1980年)的平均气温值高0.21℃,比70年代的年平均气温值高0.16℃,比60年代的年平均气温值高0.22℃,比50年代的年平均气温值高0.25℃。

二是我国气候明显变暖的地区主要是北方。80年代气候明显变暖的地区主要是东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华北(含山东)、西北西部(主要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西藏。80年代的年平均气温与前30年平均气温相比,东北高出0.7℃,华北高出0.44℃,西北西部高出0.11℃。

华南地区、西北东部增暖不明显,而淮河、秦岭以南,南岭以北,青藏高原以东的西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并未变暖,其80年代的平均气温和前30年的平均值持平或略低,其中四川盆地,自50年代以来一直变冷。

三是我国气候明显变暖的季节主要是冬季。我国80年代的气候变暖以冬季增温最显著。80年代的冬季全国平均气温比前30年的冬季平均气温高出约0.5℃,虽然夏季气温从70年代初开始回升,但80年代的夏季全国平均气温仍比前30年的夏季平均气温略低。分地区而言,我国冬季仅西南地区(西藏除外)变冷,其余地区(包括从全年看并未增暖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均呈变暖趋势,东北、华北、西北西部和西藏等从全年看呈增暖趋势的地区,冬季增暖更加明显。夏季只有华南地区增温,其余地区都呈降温趋势。

四是我国的气候变暖主要是由夜间温度明显上升所致。对我国不同地区,18个站的年及各月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的分析结果表明:位于东北、华北和西北西部等气候明显变暖地区的长春、西丰、银川、若羌、哈密、阿勒泰、达日、那曲、惠民、腾冲等地近40年的平均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最低气温上升最明显的时期是5~12月,而全年各月的平均气温均未见有上升趋势。这一分析和国内外其他一些研究所得的结论一样,即许多地方气候变暖主要是夜间温度上升造成的。

五是近40年来我国气候存在着变干的总趋势。总的来看,近40年来我国气候存在着变干的总趋势。除西北与川鄂交界的部分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减少,特别是华北、西南、长江下游、东北和西北大部地区。根据全国160个站的统计,80年代的全国平均年降水量比50年代减少约30mm,与60年代、70年代大体相当。一年四季之中,80年代的秋季降水量比50年代略有增加,但80年代的夏季降水量比50年代明显减少。从河北近40年降水变化来看,50年代降水为600mm,到80年代减少到497mm,减少了17%;入海水量从160亿m3减少到10亿m3,减少了16倍;地下水超采导致降水与蒸发的差值由正变负;白洋淀连续5年变干。气候变化的影响,南方虽然不像北方变暖变干,但大气污染形成的酸雨同样给人类带来影响,如两广地区,广东省的酸雨频率在50%左右,即平均每两场就有一场酸雨。

综上所述,从全国来看,近40年来我国气候在变暖的同时,也在变干。北方半干旱半湿润地带变干趋势最盛。分地区看,华北(含山东)、东北、西北的西部(主要是新疆)等地区变暖、变干,华北降水减少24%,山东减少16.8%,内蒙减少14.7%,河北减少17.2%;西北的东部一些地区变冷、变湿;西南(西藏除外)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略微有些变冷、变干;华南略变暖、变干。气候变暖对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据1978~1989年资料分析,旱灾在自然灾害中影响比重占60%,涝灾占23%,两者80%以上,其中干旱影响尤为突出。再从90年代来看,除1993年外,我国冬旱面积几乎成倍增长,春旱、夏旱面积也是上升趋势。从北京来看,已有10年暖冬,今年暖冬是最高的一年,降水比历年同期减少70%,气候变暖变干,加上大风沙暴更加剧了干旱。其直接影响不光是对农林牧渔业,而且对工业城市生活都会带来严重影响,并加剧我国的水危机。

据国家科委社会发展科技司《中国的全球气候变化对策研究》报告认为,全球气候变化将对中国产生不利影响。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7%的耕地面积上承载着世界22%的人口;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且沿海为人口和工业密集发达地区;水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地理位置处于中纬度生态脆弱地区。因此,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将对中国的农业、林业、水资源和沿海地区构成严重的威胁。

全球气候变化将对中国丰水、枯水出现的周期性和频率以及洪旱灾害产生明显的影响。现有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全球变暖将使夏季风加强。中国气候主要受季风影响,因此气候变暖将使降水分布发生明显的变化,特别是像华北海滦河流域,由于蒸发量的增大,持续性干旱可能更明显,而南方湿润地区洪水发生的频率也可能增加。

中国内地海岸线长18000多km,沿海地势低洼,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城市与工业基地大都集中在此带。一些沿海城市或码头的海拔高度一般在1.5~4.0m左右,最低者尚不到1.0m。海平面上升将使很多城市、港口、油田、盐场以及农田有被淹没的危险,而且也会造成海蚀陆地,农田盐碱化,并使风暴潮灾害加剧。

水分条件的动态变化是影响中国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如果气候变化将导致全球范围的温度升高,中国可能会出现中纬度(在我国占有相当大的面积)降水减少、低纬度部分地区降水增加的局面;温度和降水的变率可能会增大,从而导致歉收的可能性增加,影响稳产水平。

8.主要对策

总而言之,本讲座的命题:中国21世纪水危机与节水问题,我认为核心是节水,但节水涉及各行各业和方方面面,不仅需要很大投入,而且涉及很多政策问题。作为水行业主管部门:

一是在增强水的忧患意识时,既要有心腹之患的威胁感,又要有生存威胁的危机感。从眼前看,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年春季,华北北部、西北大部、东北南部以及长江以南地区降水偏少。夏季长江流域、汉水流域、西南东部、华北北部、西北南部等地区降水偏少,其中川东、江南北部、内蒙中部、新疆北部地区偏少2~3成,川东、江南北部盛夏将有伏旱。从长远看,21世纪全球,特别是中国将面临严重的水危机,因此,要提高全社会水危机的意识,引起有关领导和综合部门对水危机的关注。

二是坚决贯彻五中全会精神,做好两个第一的文章,即把水利放在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位,把节水放在资源节约的首位,从战略高度认识水利的地位,从战略高度认识节水的深远意义。

三是深化水利改革,转变观念,实现两个转变,即体制上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在经济增长方式上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粗放经营是在长期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形成的,重速度不重效益,重外延不重内涵,重增量不重存量,单纯靠扩大外延,粗放管理,消耗资源,低效率,低效益;现在向集约经营转变,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之路,优化资源配置,坚持速度和效益的统一,就是要从速度效益型向效益型、科技型、节约型经济转变,这个转变也是发展壮大水利经济的一个核心问题。

四是加强水利发展战略研究,加强水行业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职能,制定中长期的水的供求计划,我国水资源对人口、经济的支持能力及它的极限值如何,这是制定中长期供水计划的前提。加强对水需求的控制管理,研究区域内水资源的再分配,优化水资源配置,过去和今后工业、生活用水增长率都比较快,50年代到80年代全国总用水量增长了4.4倍,但工业增长了16倍,城市生活是10倍,农业只2.9倍。农业用水量大,在水资源利用有限的情况下,用水结构的调整大头在农业用水比重。

五是加快水源工程建设。40多年,我国兴修了大量水源工程,在供水组成上,大中型水库占29%,小型塘坝占25%,提引水占46%。我国河川径流的调节程度不高,供水保证程度就低。因此,要大力提高河川径流的控制能力;同时对已有的水源工程要通过除险加固、科学管理和调度来提高蓄水工程的调蓄能力,尽快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地下水资源丰富的地区,通过打井增加供水能力。

六是加强经营管理,依靠科技大力推广普及各种行之有效的节水技术,加强废污水的处理,从城市到乡村,在全国动员全社会依靠亿万群众掀起一场“蓝色革命”,关心水、保护水、爱惜水,要依靠全社会建立一个水资源永续利用的节水型社会。

七是通过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制定有关的节水政策和法规,特别是要加快水费改革,通过提高效率和价格经济杠杆来达到保护现有的水的供应的最佳经济效益。在美国、英国和以色列,水费提高10%,对水的需求量可下降7%。

八是依法治水,依法管水,充分发挥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作用,加强水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并逐步建立以社会主义市场为导向的水资源的管理体系。

九是依靠科教兴水。今年是科教兴水年,我们更要加强对水危机的宣传和对策研究,加强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的研究。为了保证我国水资源的有效供给和永续利用,我们必须尽快建立供水、需水和水质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见图6略)。

十是加强投入体制和机制的研究。我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主要是投入问题,国外的经验表明,凡是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家,经济发展都比较协调。经济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地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地位,新兴工业国家或地区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更是十分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坚持超前发展的原则。像巴西、韩国这样的国家都要求超前系数达到10%以上。因此,我国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优先而且要超前,这是保障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我国目前虽然把水利排在基础设施建设首位,但投入并未放在重点,加上水价长期偏低,根本做不到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因此,如何走出困境,这也是一篇综合性的大文章。

水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人可以几天不吃粮食,但不能一天不喝水,能源可以寻求替代资源,水是无法替代的,古今中外都把水作为社会与政治斗争中的重要政治手段和有力的武器,治水的最初目的并不是出自人道主义的考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自然历史条件以及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中国历史上经济区的形成和转移都是与水利兴衰分不开的。水是一种战略资源,这就是中央领导同志一再强调的,要未雨绸缪,从战略的高度来研究水利问题。总结中外历史的经验已经表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的先决条件,一是资源,二是基础设施,目前中国一缺水,二水利基础设施滞后,水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因此,只要我们认清国情,分析危机,消除错觉,寻找对策。中国的水危机不仅可以找到缓解的办法,而且水利建设在“四化”建设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21世纪供水能力展望

表12的用水预测推算表明,在考虑到可能开采利用水量的前提下,21世纪的50年全国总用水量将从5600亿m3增加到8000亿m3,这个利用率已经超过了美国发达国家的水平。与2000年相比,需新增水量2400亿m3,水从何来,据计划司的“九五”项目表推算,“九五”建设项目,包括南水北调调水150亿m3,实际上包括了2010年前才能受益的项目在内预计可新增600亿m3水量,而本世纪末需增700~800亿m3,所以“九五”期末的用水量肯定不能满足需求,进入21世纪供水工程更加艰难,把南水北调东线调水量140亿m3和西线调水量150亿m3加进去也只有900多亿m3,再加新建引额济乌,引松济长,引江济淮等一批蓄水引水工程,充其量也只能达到1000多亿m3,全国总供水能力有可能从5600亿m3增加到6600亿m3。

4.21世纪水的供需矛盾将十分尖锐

中国是一个人均淡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我国水资源总量号称2.8万亿m3,但可利用量只有30%~40%,过去有些专家估算为1.2万亿m3,近年来也有专家估算为1万亿m3。不管你怎么估算,都表明一个观点,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有限的。

中国目前人均拥有的水资源量只有2300m3,在世界上已排在第121位,并被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列。

中国的水资源状况清楚地表明:

一是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对水量对水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工业化、城市化对水的需求将会快速增长;

二是中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又受到经济水平的制约,特别是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有限的情况下,经济发展受制于水资源的条件;

三是从目前有关部门对21世纪人口和经济增长预测来看,我国水资源可能的供水条件并未引起有关专家的重视,中国的供水能力并不能等同于经济增长而同步增加。

上述三点归结起来就是中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不会摆脱水资源危机的现实。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未来的水危机与过去水资源的严重短缺的形势是很不一样的,因为过去主要是靠开源增加供水量,但有些国家和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已经很高,甚至接近开发利用的极限值。即使还有可开发的资源,但开发难度十分艰巨,所需的费用将十分昂贵。因此,单纯靠兴修水利工程来增加水的供应将日趋艰难,这就迫使人们不得不考虑采取节水措施来提高水的利用率,应当发动一场“蓝色革命”作为21世纪解决水危机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因此,中国21世纪水危机与节水核心是节水,开源是有限的,节水是无限的,节水本身就是开源的一种措施。中国目前农业用水浪费严重,工业用水与城镇生活用水也浪费严重,工业城市废污水排放,水污染越来越严重,治理很不得力。全国现有降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10%左右,远低于日本30%,以色列70%~80%的水平,农业渠系水利用系数平均才40%,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也在40%左右。著名的黄淮海地区,黄河去年断流122天,淮河的水质污染不能饮用,海河入海水量微乎其微,中国水危机问题尽管人们呼声很高,但公众的意识仍然很弱。中国农业用水量的比重一直在80%左右,从国外经验来看,一个国家的人均用水量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达水平的指标,一个国家的用水结构已成为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和生活水平的指标,一个国家单方水效益则是衡量一个国家技术水平的尺度。因此,面临严重的缺水危机,中国有必要研究对水资源的重新分配问题,而不是只靠增加供水能力去考虑问题。总之,没有水生存条件都受到威胁,还谈什么持续稳定的增长和发展,去年世界银行向全世界发出呼吁,用水无节制和浪费可能使全世界严重缺水,现在世界人口的40%,大约80个国家面临缺水局面。世界卫生组织说,由于缺少安全的水面引起的疾病,在发展中国家占全部疾病的75%,占婴儿死亡率的80%。联合国指出,在全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亚洲可以利用的水是非洲的两倍,可是人均数量却只有人均数量的一半。全球缺水,亚洲缺水更为严重。因此,中国经济和社会要保证持续稳定发展,从现在起应把节水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节水也是开源的一条重要措施;要像抓人口、粮食那样抓节水。把节水作为国民经济和发展的一条永恒的主旋律,把中国真正建成一个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节水型社会,这是惟一的出路,也是一条根本出路。

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的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强调把节约放在首位。对各个领域,要求各行各业在制定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目标与措施时,把节水排在节地、节能、节林、节粮的前面,位于资源节约的首位。并把水利排在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位,优先发展,其目的都在于此。

来源:找论文网
友情链接
北极星工程招聘网北极星电气招聘网北极星火电招聘网北极星风电招聘网北极星水电招聘网北极星环保招聘网北极星光伏招聘网北极星节能招聘网招标信息分类电子资料百年建筑网PLC编程培训

广告直拨:   媒体合作/投稿:陈女士 13693626116

关于北极星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媒体报道 | 营销方案 | 成功案例 | 招聘服务 | 加入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排行

京ICP证080169号京ICP备09003304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58号电子公告服务专项备案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2019] 5229-579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 字第13229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200384号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1101052014340号

Copyright © 2022 Bj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