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7-08由红外数据测得江新2480线路耦容C相上节温度为32.8℃,B相上节为28.0℃,A相上节为27.9℃,C相与其余两相的温差大大超过了规程里规定的0.5K,属于严重缺陷。停电后于2005-07-12进行介损试验,试验数据及历史数据详见下表年份
C相上节
C相下节
tanδ
Cx
tanδ
Cx
(投产数据)(QS1数据)
0.1
9450
0.1
9460
2001-03-26
0.087
9648
0.08
9595
2002-07-13
0.155
9673
0.181
9622
2005-07-08
0.49
9857
0.12
9628
解体后试验数据(反接法)
0.29
9859
由于投产数据使用的仪器为QS1,精度不够,与我们现在数据不能作比较。由上表数据我们可以看出C相上节的介损在有明显递增现象,内部绝缘已经损坏。解体后的介损比解体前的要小,是由于解体后,油的影响被排除。由此可以推出,电容器油的介损大于0.29,油已经受潮。2005-7-13大厅进行耦容解体,(解体后进行实验的数据)发现第4片电容与第5片电容直接的连接片虚焊,导致接触不良。结论:江新2480耦容红外图像显示温度最高点不是电容连接片脱焊处,而是靠近顶部的一部分瓷裙,解体后发现该部分为膨胀器及其引线焊接附近。原因初步分析:故障大概是由于耦容的缺油引起的。该耦容上部缺油大概3cm左右,缺油导致原有的上下杂散分布电容不平衡,下部杂散电容不变,上部因缺油杂散电容明显减小(油的ε比空气大)。在正常情况下,耦合电容每一部分承受的电压应该基本相等,而上部的缺油改变了原有的耦合电容内部的电压分布,使上部承受的电压增加。空气击穿电压要比电容油小的多,膨胀器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其焊接处的尖端首先会产生尖端电晕放电而导致局部过热。在线路上产生过电压时放电更为严重,最终造成绝缘纸发黑炭化。在该耦容的膨胀器中发现有油,而出厂时应该是无油,所以对缺油亦可解释——渗入了膨胀器中。同时,这次试验介损超标亦可解释。一方面,局部放电引起发热,发热引起有功损耗增加。此外,缺油使内部有空气,膨胀器不起作用。在温度低,外部大气压力比内部大,外界潮气进入耦容内部后使其受潮,引起介损偏大。
来源:中国电力资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