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论述了影响输变电设备污闪的各种气象因素,并结合防污闪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关键词:污闪;气象因素;输变电设备
1引言近年来污闪事故日渐突出,所造成的电量损失以及给国民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十分惊人。2001年2月东北、华北、华中等地在持续大雾的恶劣天气下发生的大面积污闪(“2.22”污闪)再次给电力部门敲响了警钟,污闪事故已经成为威胁电网运行的主要的不安全因素之一。从污闪机理来看,表面积污与污层湿润是造成污闪的2个不可分割的因素。输变电设备外绝缘表面的污秽程度及污闪情况,除了取决于大气环境污染及污染源的性质外,还与该地区的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因此,电力部门除了采取种种措施提高输变电设备的耐污能力外,还应加强气象监测,分析掌握各种气象因素与污闪事故的关系,从而对防污工作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2污闪机理运行中的绝缘子(包括线路绝缘子、变电站支持绝缘子和套管3大类)常会受到工业污秽和自然界盐碱、灰尘、鸟粪等的污染。在干燥情况下,这些污秽物的绝缘电阻很大;但当大气湿度较高时,在雾、露、毛毛雨等不利的天气条件下,绝缘子表面污秽物被润湿,其表面电导和泄漏电流剧增,使绝缘子的闪络电压显著降低,甚至在工作电压下就会发生闪络。这种输变电设备在工作电压下的污秽外绝缘闪络称为污闪。3影响污闪的气象因素3.1湿度绝缘子表面污秽的充分湿润是发生污闪的必要条件之一。水分的湿润将使绝缘子表面污层的电导率增加,从而使其绝缘特性明显降低。当污层达到饱和受潮状态,表面电导率达到最大值,其外绝缘特性将下降到最低点。因此在各种高湿天气下,绝缘子发生污闪的概率大增。长期运行经验表明:雾、露、毛毛雨最容易引起绝缘子污闪。这些天气条件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具有较高的湿度水平(相对湿度一般在70~8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100),但又没有形成大量的降水。这时候之所以容易发生污闪,是因为在湿度较高的情况下污秽层被充分湿润,使得污层中的电解质完全溶解,但又不致使污层被冲洗掉,从而在绝缘子表面形成一层导电膜。因此,污层的电导率最大,而污闪电压最低。这其中又尤以雾的威胁性最大。图1为东北某电业局根据气象日志统计得出的各种气象条件下的闪络跳闸百分率。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其形成主要是由于近地面空气的冷却作用。以河北省为例,大雾主要集中出现在11月至次年2月,类型以辐射雾为主。最常见的雾层高度为20~50m,持续时间可从1.5h到2、3昼夜。雾的含水量,即1m3空气中冷凝成水滴的液态水的g数,一般为0.2~0.5g/m3。雾的含水量越高、持续时间越长,越容易使污秽层充分湿润,输变电设备面临的污闪危险也越大。
从化学特征看,雾水的离子浓度比雨水高得多,这一点在城市中更为突出。有研究表明,城市工业区的浓雾其电导率可达2000μS/cm左右,而城市工业区边缘及邻近农村的浓雾其电导率也可达数百至1000μS/cm以上。加之浓雾的持续时间较长,一般可稳定地维持数h,因此浓雾对绝缘子表面有明显的污染作用。“2.22”污闪事故前,河北南部电网的线路设备大部分在1a前的秋冬季进行了清扫,污闪事故后复测发现绝缘子表面污秽增强,除应考虑在冬季期间的积污外,由浓雾带来的湿沉降也使绝缘子表面的污秽度明显增加。图2为“2.22”污闪前后连续监测到的温、湿度变化曲线。可以看出21、22日2次大雾天气的相对湿度和持续时间。
露水是空气中的水分在温度低于周围环境的绝缘子上的冷凝物,通常出现在夜间,特别是每年初夏的凌晨。露与雾一样,也能使绝缘子的上下表面都得到充分的湿润。毛毛雨是稠密而细小的液体降水,强度一般为0.5~4.0mm/h,水滴的半径在50~250μm范围内,并且绝大多数为100~200μm。毛毛雨的降落速度不大,不超过1m/s,持续时间可达数h以上。毛毛雨对绝缘子表面污层的湿润是逐渐完成的,所以可溶性物质的清洗过程非常缓慢,这一点与上述2种气象条件是相同的。还应当指出的是雾与露湿润绝缘子是均匀的,而在毛毛雨下的湿润是不均匀的。在雨水不能直接落到的部位上,绝缘子受潮较大。因此,雾、露湿润下的绝缘子闪络电压要比毛毛雨下的绝缘子闪络电压低得多。有试验表明,在强度为1~30mm/h毛毛雨下的污秽绝缘子,闪络电压约比雾湿润时高出20%~40。3.2温度绝缘子污层的湿润同样受到温度的影响。这里主要是指绝缘子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之间的温度差。温差不同,湿润的方式、速度、均匀程度等也不同,从而造成绝缘子污闪特性的差异。污层的湿润包括冷凝、水滴碰撞、水分吸附和水珠扩散4种方式。当绝缘子表面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形成正温差,污层的湿润由水滴碰撞、水分吸附、水珠扩散引起;当绝缘子表面温度低于环境温度时,形成负温差,则污层的湿润除了由上述3种方式引起外,更重要的一点是空气中的水分被直接冷凝到绝缘子的表面上。正温差越大,湿润的速度越慢,污层越不易受潮;而负温差越大,则污层的湿润就越快也越充分。运行中的绝缘子,发生污闪的时间一般在潮湿天气的凌晨时分,这时空气的气温已经开始上升,绝缘子的温度则由于其热容量比空气大许多而上升缓慢,这时绝缘子的温度低于周围环境温度,形成负温差。若此时空气中的水分充沛,则绝缘子表面的湿润将比较充分,此时其耐污闪的性能最差。此外环境温度越高,同样污秽程度绝缘子的污闪电压越低。这是由于温度升高,物质的溶解度增大,电解液粘度降低,离子的运动速度加大,从而使污层电导率明显增加而污闪电压则明显下降。有研究表明,环境温度每升高1℃,污闪电压将下降0.7~1。3.3气压空气中放电电压随其密度增大而加大,这是由于随着密度增加,空气中电子的平均自由行程缩短,电离过程减弱造成的。所以一般而言,高气压下的闪络电压要比低气压时高。对污秽绝缘子闪络特性与气压之间关系的试验研究表明,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绝缘子污闪电压随气压的降低而减小,绝缘子污闪电压与气压之间的关系为:
式中U0——标准大气压P0下的污闪电压;U——气压P下的污闪电压;n——常数。U0和n与绝缘子的形状和污秽程度有关。3.4降水降水对大气中的污秽物质有较强的净化作用。就降雨而言,可按雨强分为大雨、中雨、小雨。每h几十到几百mm降雨量的大雨,对污秽地区绝缘子的运行状态是有利的。中雨的雨强也可达2.5~8.0mm/h。大雨和中雨的雨强大,可将绝缘子上部表面的可溶盐类冲洗掉,使绝缘子的耐压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恢复,因而很少发生污闪。而毛毛雨和小雨不仅雨强小,水滴半径以及降落的速度也很小,冲洗作用并不明显,这时起主要作用的是对污层的湿润,所以造成的污闪事故较多。图3为某地按月测量的等值附盐密度随降雨量的变化情况。随着降雨量增大,绝缘子表面的等值附盐密度会显著下降。
3.5风和湍流一般把空气的水平运动称为风。排入大气的污秽物质在风的输送作用下,便随着大气做水平移动。风速是污染源影响范围的重要参数。随着风速的增大,单位时间从污染源排放出来的污染物被拉长散布,对污秽具有稀释作用。而风向则影响受污范围的趋向,污染区总是在污染源的下风向。通常,污染范围基本上是以污源为起点的扇形范围。风速的大小并不是十分稳定的,而风向也是有摆动的,风的这种无规则的阵性和摆动叫做大气湍流。大气湍流的结果使空气各部分得到充分混合,所以进入大气的污秽由于湍流的混合作用而使污染物逐渐分散稀释。当风的阵性和摆动比较猛烈时,大气湍流较强,大气的稀释能力也较强;当大气湍流比较弱时,大气的稀释能力比较弱。3.6逆温一般情况下气温是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的,当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时即为逆温。在逆温状态下,大气相对比较稳定,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尤其在冬季夜间,由于大地表面强烈的降温作用或受冷空气的影响,地表及靠近地面的空气大幅降温,使得这个降温层的上部气温高于降温层的气温,出现逆温。这时暖而轻的空气在上面,冷而重的空气在下面,空气结构变得稳定,使接近地面的水汽和污染物不易向上扩散,造成近地层既有丰富水汽,又有污秽物可充当水汽凝结核的状态。一旦温度下降就形成对电力设备外绝缘有严重威胁的“脏雾”,极易诱发输变电设备污闪。4结语a.气象因素与输变电设备的污闪密切相关,为预防和杜绝大面积污闪事故,电力系统的设计、运行及试验等单位应加强对各种气象信息的统计和分析,掌握其中的一般规律。b.长时间没有降水时,各种高湿天气及逆温的出现将加重输变电设备的积污,使发生污闪的概率大增,对此应引起高度注意。c.电力设计单位在进行变电站或输电线路的选址时,应充分考虑有关气象因素,尽量使输变电设备避开污染源的下风处。d.在污闪事故较多的季节,应加强对各种灾害性天气的监视。可联系气象部门,做好对具有高含水量的浓雾的预报工作,尽可能及早掌握其发生时间和范围。 参考文献 [1]陈化钢,张开贤,程玉兰.电力设备异常运行及事故处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2]四川省电力工业局,四川省电力教育协会.电网防污闪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3]王守礼,李家垣.电力气候[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4]朱德恒,严璋.高电压绝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5]胡毅.“2.22电网大面积污闪”原因及对策[J].高电压技术,2001,(2).[6]李忠满,等.东北电网“2.22”雾闪事故分析[J].东北电力技术,2001,(11).
来源:未知